廣東省偏遠地區育苗助學計劃
計劃簡介
名譽贊助人之話
參加辦法
體驗團相片集
相關報道
最新捐款名單
Untitled Document

育苗山區助學 施比受更有福
108萬元撥捐14校修葺危房 (2007年9月)

兩位香港學生:陳梓謙(前排左)與鄭凱齡(前排右),代表本港熱心人士移送善款支援山區學校修建危房,出席儀式者包括:(中排左起)北角官立小學校長鄧愛蓮、油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校長兼「育苗計劃」委員會副主席張志鴻、「育苗計劃」委員會主席何禮傑、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譚澤中、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鄭文耀、「育苗計劃」發起人何國鏇校長、「育苗計劃」委員會副主席蔡志明,其餘為受助的山區學校負責人。
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譚澤中(左)與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鄭文耀互贈紀念品。
「育苗計劃」代表團抵達博羅縣觀音閣鎮彭村老彭小學探訪,該校學生列隊歡迎。
北角官立小學校長鄧愛蓮及五年級生陳梓謙、油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六年級生鄭凱齡與當地學生(左)攀談,以了解當地學生的學習情。
代表團與老彭小學學生合照,背後是已被列為危房待修的教師宿舍。
代表團帶到山區送給當地學生的心意卡。
香港師生、家長與山區學生交談。

新學年伊始,香港學界的情已傳遍廣東省山區。由教育官員、師生家長組成的「育苗計劃」代表團,赴穗移交108萬元人民幣善款,以資助粵偏遠地區14所薄弱學校修建危房,改善當地學生的上課環境。

樂善好施 珍惜所有

「施比受更有福,既是募捐的宣傳口號,也是捐款者的真摯感受!」帶領代表團的教育局副秘書長鄭文耀在移送善款典禮致辭時指出,香港學童每年向「育苗計劃」捐出少許零用錢,幫助遠方小同胞之餘,培養樂善好施的美德,也學懂珍惜所擁有,意義重大。

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譚澤中答謝時說,十多年來,港人透過「育苗計劃」援助山區的教育,善款多達2000萬元,實在教人感動。

譚澤中指出,粵省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偏遠山區教育資源不足,得到香港同胞無私的捐獻,難能可貴,他深信各地受助的人民,對此一定不會忘記。

兩生代表 傳播溫情

「育苗計劃」移交善款儀式在廣州舉行,由教育局副秘書長鄭文耀連同兩位香港學生代表,將108萬元人民幣善款,交予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譚澤中,來自粵省各地的14所受助山區學校負責人,也出席了典禮。

是次獲得撥款資助的學校,分佈於廣東省10個不同縣市,包括:紫金縣、博羅縣、懷集縣、封開縣、乳源縣、揭西縣、饒平縣、連山縣、蕉嶺縣、南雄市。

代表「育苗計劃」移送善款的港生:北角官立小學五年級生陳梓謙和油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六年級生鄭凱齡,所屬學校乃本年度募捐運動中捐款最多的首兩間學校,北角官立小學校長鄧愛蓮及油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校長張志鴻亦與兩生家長同行,見證善款的運用。他們也攜帶兩校同學所寫的心意卡,前往山區學校探訪時送給當地學生。

親睹困局 無悔捐獻

兩位在香港設備完善校舍上課的同學,今趟探訪博羅縣兩所小學,體驗山區學童上學困境,感受甚深。陳梓謙表示,其中一所老彭小學很殘舊,「窗戶破爛,有些學生沒有校服穿,很多設施都沒有,而我的小學就有冷氣、有電視」。為了幫助山區學生,陳梓謙甘願掏出500元儲蓄。而捐出利市錢時曾經「有少少不捨得」的鄭凱齡就說,在得知山區學生的苦,感到「他們很慘,我應該幫」,所以最終願意捐出利市錢。

他倆又與當地學生聊天分享,讀出由香港學生寫的心意卡,送上關心和祝福。張志鴻校長認為︰「學生來這裏,比上學所學更多。」鄧愛蓮校長認同這個說法,事實上,北角官立小學過去多次帶領學生前去山區學校體驗生活,未來亦會進行類似的活動。

「育苗計劃」發起人何國鏇校長說,香港學校環境良好,資源豐富,活在其中的年輕一代很難想像山區學童所處何等惡劣的境地,故他鼓勵各校多辦相類的體驗團,讓同學有深刻的感受,從而養成樂於助人的德行。

五大出版社熱心支持

「育苗計劃」代表團今次訪粵行程,獲得5間出版社:朗文香港教育、牛津大學出版社、現代教育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及新亞洲出版社等鼎力支持,各社更派出代表隨團考察,「育苗計劃」委員會致以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