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偏遠地區育苗助學計劃
計劃簡介
名譽贊助人之話
參加辦法
體驗團相片集
相關報道
最新捐款名單
Untitled Document

體驗團山區共證育才播種成果
育苗助建校 讀書路光明(2006年12月)

紫金縣附城藍坑小學剛收到「育苗計劃」10萬元資助,立刻動工建樓,紫金縣團成員身後便是地盤。
博羅縣團成員與當地學生大合照。
范愷琳與母親。
懷集縣團成員在東風小學門前留影。

習慣了先進校園的香港學童,很難想像坐在破爛桌椅、置身有坍塌危機的課室上課的情景;早前參加「育苗山區學校體驗團」的百多名家長及其子女,卻親睹上述景事實上,自1993年以來,「育苗計劃」共籌得2,000萬元,支援廣東省偏遠地區近150所薄弱學校,數以萬計山區學童受惠,為國家廣播育才種子盡綿力。然而,由於地處偏僻,資源匱乏,尚有不少校舍屬於危房,亟待援助。「育苗計劃」第14屆募捐運動已經展開,新任計劃名譽贊助人、教統局常任秘書長黃鴻超呼籲本港師生及家長慷慨解囊,共襄善舉。

文、圖:吳蔓瑜、朱嘉寧、曾振威

感謝、珍惜、盼望

「育苗山區學校體驗團」成員最能感覺施與受的意義,而探訪期間與體驗團會面的紫金縣副縣長賴小勇,則以六字:「感謝、珍惜、盼望」來表達對「育苗計劃」和善心港人的感情。

賴小勇說,港人關懷山區教育,令他們感謝之餘,亦十分珍惜,自覺政府必須配合。他指體驗團剛到訪的紫金縣藍塘鎮自然村自然小學一幢建於1987年的教學樓,遭遇05年「6‧20」洪災侵襲,地基下沉而被縣質監部門鑒定為危房,600多學生受影響,因此須修建的三層高新教學樓需款68萬元,校方經廣東省教育廳向「育苗計劃」申請資助,獲援助15萬元,縣政府亦立刻撥款15萬元,使工程得以馬上展開,並邊建邊另行籌措餘款;現時新教學樓基本建成,更得到當地熱心鄉民集腋成裘購置桌椅,讓這所縣內最大的全日制完全小學正常運作。

曾任職廣東省教育廳的賴小勇坦言,偏遠山區基礎教育缺乏經費的問題至今難以解決,因此,他盼望「育苗計劃」及港人繼續施以援手。

環境雖惡劣 猶幸不缺學習機會

參觀過紫金縣3所學校的體驗團成員,發現即使自然小學有了新教學樓,校舍內的設施仍十分簡陋,如課室沒有電燈照明,學生要在陰暗的環境上課;其他學校如九和鎮芫芬小學,不但天花漏水、牆身剝落,連書桌椅子都破爛不堪;至於藍坑小學,一列危房剛獲「育苗計劃」撥款10萬元改建,正在動工,估計需時數月完成,至於仍在上課的環境依然十分惡劣。雖然如此,家長團員卻發覺,對當地學生來說,有機會上學已經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立時教導同行的子女珍惜所有,不要浪費,實行抓緊機會,向子女進行生命教育。

除了前往紫金探訪,今次體驗團還有兩團分別到訪博羅縣及懷集縣的山區學校。博羅縣團參觀的3所學校,其中一所是規模較大的中心小學。博羅縣湖鎮鎮長羅燕輝說,「育苗計劃」捐助的十五萬元,正好成為建設他們新校舍的啟動資金;他指新校舍「育苗樓」的建造價為百多萬元,他希望社會各界能更關注農村的辦學情,多加支持,「我們的新校舍只建好一部分」,然後指學校前一大片空地,「我們還希望在這裏建築籃球場和其他教學樓,期望電腦化,並增加教學資源。」他對現階段的辦學進度感到滿意,並表示「在2007年9月1日起,當地教育會全部免費,學生連現在的50元書簿費亦不用交」。

危房內上課 以生命積累知識

懷集縣團首先探訪的中洲鎮中心小學,共有新舊兩座校舍,其中新校舍是剛落成的,牆上「功德碑」顯示,該樓是「育苗計劃」04年資助興建的,雖然和香港的校舍有天淵之別,但與毗連的殘破校舍相比,學生們總算得到一個較佳的學習環境。體驗團小成員范愷琳看正在上課的學生們,不禁道:「他們的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而且很瘦很黑很貧窮,但上課時很專心,唸書很大聲。」

體驗團其後經過漫長的山路,到達東風小學,小團員簡智樂周圍探視後說:「這裏的校舍又殘又舊,書椅子破爛不堪,老師的宿舍更加是危房,真的很可憐。」東風小學是其中一間有待資助的學校,在資源貧乏下,學生們被安排在已屬危房的校舍上課,點滴的知識,就是以生命來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