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偏遠地區育苗助學計劃
計劃簡介
名譽贊助人之話
參加辦法
體驗團相片集
相關報道
最新捐款名單
Untitled Document

「育苗山區學校體驗團」~隨想

梁太(圖右)與女兒梁允。

姓名:梁太與梁允(母女)

梁太:中國的教育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不同地區的教育差異很大,鼎湖的學校缺乏資金發展,而廣州的學校就資源充足,教育部問要注意資源分配的問題。此外,看到鼎湖的英語教學存在困難,可以贈送香港的教育電視(ETV)給該地區學校作輔助教材。

育苗計劃應多加宣傳,因為計劃在社會上的知名度不夠高,如果社會各界都來參與,這活動必定能幫助更多人。

梁允:我們已經很幸福了,香港小學什麼都不缺少,但山區有的小朋友窮得連鞋也沒有,還要走好遠的路上學呢!希望大家能珍借生活,愛惜食物,回到香港我還會在學校多作呼籲,讓更多人幫助山區學童。

「沒想過學校會這麼舊,有些課室很擠迫,跟我們的不一樣;原來有些小朋友會這麼窮,沒有鞋子穿著,又不太講究衛生,沒有剪指甲,我希望我以後不要那麼浪費,買這麼多東西,亦希望自己會珍惜讀書的機會,不要玩太多。」~鄺芷晴(11歲)

「他們唸書的時候很大聲,很專心,亦坐得很直,他們的椅子跟我們的不一樣(沒有椅背),有些(小朋友)只是穿拖鞋上學,穿著的衣服也很舊,不過,他們好像也很開心。」~鄭楚翹(7歲)

「某程度來說,中國確較前進步了,但貧窮山區與城市的貧富差異,仍有待解決,但始終我們對國內的教育情缺乏認識,唯有努力,儘量做多一點。國內的小朋友很獨立,與香港的小朋友迂迴有別,香港的小朋友就是起身上學有時候也會嫌辛苦。」鄭楚翹爸爸

「以前看電視也看過中國落後地方的學校情,覺得很不舒服,現在親眼看到有些學校很舊,課室的天花亦裂開,刮風下雨時就會很危險及不便…..,我希望我學會珍惜食物,珍惜讀書機會。」~夏慧雯(9歲)

「他們每個人只吃得少少的,當中沒有一個肥人,我覺得我們真要珍惜食物,捐多點錢。」~張顯能(7歲)

「內地的小朋友都有獨立的自我照顧能力,又守紀律,很多方面都比香港的小朋友優勝,反觀香港的小朋友,往往由菲傭照顧,亦身在福中不知福,往往不懂珍惜。用上千言萬語也不能確切說明貧窮的景,透過眼目所見,希望小朋友有所領悟。」~麥太(家庭主婦)

「育苗計劃合辦機構公開舉辦山區教育團活動,十分難得,我與兩名兒子一同報名參加。透過這個活動,讓我有機會看到農村的學校生活,彷彿回到自己的童年,十分享受。」~郭太(家庭主婦)

鄺芷晴
鄭楚翹
張顯能

姓名:楊文紅(家庭主婦)

第一次帶兩個女兒到中國山區探訪學校,山區學校的情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小時候我也在農村生活過及讀書。這次帶兩個女兒到山區學校體驗,希望她們可以見識別的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懂珍惜自己所有,認識到幸福並非必然的。香港的孩子擁有太多,許多孩子更會視學習為苦差,對學習持愛理不理的態度。

看到山區學童上課的環境,學校簡簡陋陋,既沒有風扇,更沒有空調,就連光管也沒有,只靠屋頂和窗門透光。桌椅是破舊的木條傢俱,操場是黃泥地。除此,便沒有其他設施。這跟香港的千禧校舍,簡直相距十萬百千里,更跟我們參觀的另一間在廣州的名牌小學,有天淵之別。那間學校不但校舍大,而且設備先進。這些對比,不禁令人驚覺同人竟是不同命,貧富可以這樣懸殊,就像香港這個社會。

可是,山區的小孩並不可憐,從他們一張張純真的表情,看到他們生活亦很快樂和滿足,簡陋的學校並沒有消磨他們學習的興緻。簡撲的生活更令他們專心追求知識,或許他們未懂比較;或許他們正盼望「知識可改變命運,學習可創造未來。

若大家願意多給他們一點鼓勵,可以多些捐助這些山區的學校,為他們創造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

姓名:林志霞(教育工作者)

從12月22日到24日「育苗山區學校體驗團」中,我和內地學生傾談時,他們都很感激「育苗計劃」的善長給予讀書的機會, 他們都希望將來能讀大學,為國家爭光。

旅程完畢後,我再仔細研究「育苗計劃」的架構及運作。我明瞭到「育苗計劃」的成員全是熱心的教育或資深傳媒工作者,如發起人何國鏇校長、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林湘雲校長、政府教育人員職工會會長黎錦棠先生、《明報》社區及市務總監何禮傑先生等,他們都是盡心盡意長期為「育苗計劃」義務工作。「育苗計劃」的委員對於內地學校申請書的審批過程十分嚴謹,撥款後亦會考察及跟進接受援助的學校。我日後捐助貧困內地學生會選擇「育苗計劃」,希望你的決定也和我一樣,使「育苗計劃」的受惠者能年年增長。

姓名:楊匡瑜(文員)

我很高興今次有機會參加「育苗山區學校體驗團」,我們在行程裏參觀了分別在肇慶市、懷集縣和廣州市的小學,而其中以位於懷集縣偏遠山區的4間小學最令我印象深刻,當地經濟不大理想的關係,數間小學部分的校舍仍是由泥磚和木建成,顯得十分破舊和簡陋,學童仍須在這些被評為危房的課室內上課,他們的安全實在令人擔心,所以我促請各界社會團體和善長仁翁踴躍捐輸來協助他們擴建校舍,令學童可以在較為安全的環境下上課。

姓名:阮浩軒(7歲)

我覺得這次旅行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可以幫助人,聖經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主耶穌和神我不是受的,而是幫助人的。

香港的學校什麼都有,但他們的學校差點什麼都沒有,我覺得他們很慘,我也要給他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