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AI答學生問書 理大學者獲QS獎 指刺激學生「第二層思維」 產出另類研究成果
文章日期:2025年1月16日
【明報專訊】要在坐滿百多人的演講廳舉手發問,學生或感卻步。理大社工系四年級生Sandy深感認同,下課後甚少直接找教師寧用電郵發問,笑言「有唔明都由佢,完咗sem(學期)再講」。理大跨學科團隊早前研發AI聊天機械人及課業批閱平台,讓學生隨時發問,曾在4科試用系統,未來擬擴至不同學系20個課程。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朱偉志率領的跨學科團隊去年獲「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金獎及全球教育大獎。朱說,學生可透過WhatsApp向AI聊天機械人「Virtual Assistant TIMS(VAT)」詢問課程內容。
答香港是否「良好社會」
AI稱須重視各種聲音
本報記者試用系統,根據課程「當代社會議題」首單元「良好社會」,問AI「香港是否屬良好社會」,AI稱近年人們對「公民自由」及「政治代表性」感到擔憂,而社會運動等訴求被多大程度接納,影響人們對本港看法;又指良好社會須優先考慮包容、公平及積極的公民參與,確保所有聲音被聽到和重視。
朱偉志稱近年觀察發現,學生上課不太集中,盼結合科技與教育,提升學習動力,「一間大學做到多好的研究,你都要將研究化成教學」。即使可透過AI「問書」,學生仍需上課。他解釋,AI助刺激學生第二層思維,產出另類研究成果,目前不少課程已改為以短片及匯報等多元形式評核。談到近年學術自由,朱形容「牌面上一定知道可以講這些事(社會議題)的空間減少」,稱過去兩三年學生傾向用課堂以外形式討論議題,而自己教學中會呈現平衡觀點作學術討論。
系統濃縮課堂內容
3小時變20分鐘podcast
社工系四年級生Sandy稱,VAT較坊間AI工具更針對地提供課程資訊,又指坊間AI提供的資料時真時假,不太熟悉相關概念的學生易被誤導。職業治療學系三年級生Janice稱,寫論文時若逐一翻看課堂錄影片段較耗時,VAT可將兩三小時的課堂內容,濃縮成20多分鐘的「播客(podcast)」,並以AI聲音、一問一答形式對話,令她覺得生動有趣。
此外,朱偉志與團隊亦建立智能課業批閱平台「AIReAS」,學生可以上載文字習作,平台會提供評論。Sandy說,中學所學的英文寫作常用「罐頭句」,與大學寫論文時用字是兩回事,有AI協助,可改善文章結構,「起碼有一點覺得知道自己在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