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組織質疑問診求其 林哲玄:覺得危險
文章日期:2025年1月13日

【明報專訊】本報記者從「醫家有藥」網購兩款處方藥,獲自稱醫生者提供「文字診斷」。律師兼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質疑問診過程「求其」,稱只要顧客答中問題便可取得藥物,形同濫發,涉事醫生有可能涉嫌專業失德。立法會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質疑該平台側重推介賣藥,違背醫生治病理念,做法危險。

《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列明,醫生須經過適當診斷並在適當情况才可處方藥物(見表)。醫委會2019年12月發出《遠程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為讓醫生提供遠程醫療時不會違反專業守則,提到醫生須充分了解病人狀况等才可透過電子方式處方藥物。

林質疑沒確認身分病徵禁忌症

被問何等情况才合適遠程醫療,林哲玄說診斷首要確認病人身分及有充足方法達至臨牀判斷,例如病人抽血檢查後由醫生「讀報告」,只要確保病人能接收資訊,便未必需面對面或視像診症;若須診斷病人表徵如體型、皮膚情况,便至少須視像診症,檢查心肺功能、量血氧和血壓則應面對面。

林哲玄說診斷是否充足並非「醫生話晒事」,醫委會會按業內水平判斷醫生有否負上「duty of care(謹慎責任)」,形容「醫家有藥」向記者提供的文字診斷是「有限度」,對該做法有極大保留,「我覺得是危險的」。他說平台沒確認病人身分和查詢病徵,而處方抗生素須診斷病人受細菌感染,「是什麼細菌?感染哪個部位?需要問清楚徵狀才能判斷」,質疑診斷馬虎,又稱平台無查詢病人有否腎病和胃病等禁忌症,涉構成疏忽。

林志釉:處方藥淪為櫃枱藥 把關失效

林志釉稱多數安眠藥為處方藥,須由醫生指導使用,認為網購有很大風險,憂慮不明來歷藥物,藥性更難評估。他質疑該平台打算出售處方藥後才安排自稱醫生提供「診斷」,過程無問徵狀、病史、吸煙飲酒習慣、發燒度數和日數等,亦無要求提供身分證明文件,稱不上正式診斷,不足以判斷顧客是否適合和需要服藥,過程兒戲、離譜。他認為涉事醫生有可能違反專業守則;若處方由平台冒認醫生發出,則可能構成虛假文書等刑事罪行。

林志釉質疑該平台以免診金吸引市民不求醫,將處方藥淪為一般傷風感冒等櫃枱藥物,令醫生專業把關失效,造成嚴重藥物安全隱患,容易令這些藥流出市面,市民誤服可致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