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行GBA:唐人街重現 述江門僑史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江門是中國著名僑鄉,百餘年來一代代江門五邑先僑漂洋赴美,位於江門的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下稱「僑博館」)去年初落成並對外開放,收藏華僑文物逾4萬件,並以美國舊金山唐人街建造「唐人街」,以紀念華僑海外打拼、歸國建設的歷史。

明報記者 司徒聰穎

僑博館位於五邑華僑廣場,由華僑廣場前展覽中心改建而成。僑博館分「序廳」、「遠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推翻帝制」、「鑄就豐碑」、「追求光明」、「中華兒女大團結」、「結束廳」9部分。沿展廳走,牆上展示中國古代海外移民史,例如秦漢至隋唐是發生期,宋元是形成期,明代至鴉片戰爭是成熟期,近現代是高峰。

談到近代僑史,19世紀江門五邑地區糧食短缺,人多地少,民眾生活艱難,外國先後發現金礦,需大量勞工修鐵路,由此促成大批青壯年出洋謀生。美英等國的勞務公司以墊資船費、伙食費的賒帳方式,在珠三角招募勞工,故稱「賒單華工」,俗稱「金山客」、「金山伯」。為融入國外社會,當時華僑要學英文,他們就用五邑方言的諧音標注英語發音,以助速記。例如「一、二、三、四、五、六」標着「穩、粗、始李、火、快、昔士」。

僑博館亦介紹華僑在東南亞、美洲、大洋洲等地開發礦產、修築鐵路、發展農業的情况,例如華工將中國的水車、水泵和熔煉技術用於東南亞錫礦開採,解決馬來半島錫礦開採的排水技術難題。另外,被稱「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的太平洋鐵路1869年5月10日竣工,該鐵路先後有約1.2萬名華工參與建設,佔所有工人85%,他們主要來自江門五邑。其中江門台山人陳宜禧利用在美國積累的鐵路知識經驗,回江門建設中國第二條民營鐵路——新寧鐵路。

僑博館內建有海外唐人街和中國僑鄉街,前者重現當年舊金山華僑聚居而逐漸形成的唐人街,另外海外唐人街採用倫敦唐人街路燈設計,倫敦唐人街因洗衣店眾多而出名,洗衣業一度成為支柱產業。中國僑鄉街則展示五邑地區的公路建築及人文發展等,例如兼具居住、防匪、防洪功能的多層塔樓式建築碉樓;介紹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立者紅線女等名人,以及清末至今江門地區出版的300多種僑刊,例如《新寧雜誌》、《開平明報》、《康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