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種猖獗育種受壓 果業倡認證制 形味難辨真偽 被頂爛市有商戶停售正版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23日

【明報專訊】大家每天吃的各款水果,是否清楚屬「正版」與否?由港人於2018年創立的國際農民標準組織指出,近年全球水果「盜種」猖獗,農民未有向育種公司支付專利費,偷取種植及銷售專利品種,亦有批發及零售進口盜種貨減低成本。組織憂問題惡化令斥巨資研發新品種的育種公司失去研發動力,最終致消費者選擇減少;組織以美國加州手指葡萄及內地8424西瓜為例,因較便宜的盜種貨充斥市面,有賣正版貨的商戶無奈相繼停售。組織冀推動「國家地理標誌」認證,方便消費者識別正版。

明報記者 施晉宇

農民種植已註冊專利水果品種前,須向研發的育種公司繳交專利費,故批發商進口正版水果價格較高。國際農民標準組織創辦人張凱傑從事水果進口及批發業數十年,他接受本報訪問稱,估算近年約八成水果受盜種影響,以加州手指葡萄為例,他以往售賣正版每磅50元,但有商戶以便宜一至兩成價格售賣盜種產品,在顧客受價錢主導下,他在2021年停售該品種;至於8424西瓜,有盜種貨標價每個30至40元,他前年亦停售每個60至70元的正版貨。

本報記者本月中到訪油麻地果欄,在組織推介售賣正貨的商戶選購3款水果品種,分別是「純情冬戀蘋果」、脆柿和藍莓,再到其他商戶按品種標示、外形等購賣相類品種水果,當時各商戶均稱所售屬正貨。記者將購得的水果交組織鑑別,其中一款蘋果體積較大、質感粗糙,且果皮咀嚼後味道苦澀,疑非產自日本,而是內地盜種貨;亦有懷疑內地盜種的西班牙脆柿,表皮較軟且果肉苦澀;更甚者,部分懷疑盜種水果售價較正版還貴(見表)。

組織:推廣正貨樽頸在消費者不關心

組織另一創辦人陳文玲表示,有別於假冒品牌,盜種貨與正版貨屬同一品種,單靠外形及味道難辨真偽,但受產地氣候、土壤質素及種植方式等因素,外形及味道或有差異。

陳稱,推廣正版貨的樽頸位在於消費者不關心盜種,只要水果安全及質素不受影響,而且盜種產品價錢一般較低,「誰會想跟錢包鬥氣」;亦有顧客認為一般市民無法影響育種公司。她擔心,若育種公司研發新品種無法回本,最終市面水果品種減少,損失的始終是消費者;而消費者是否買到好水果只能憑運氣,下次未必保證相同質素。

專家:育種需5至15年 投資數百萬美元

美國「International Fruit Genetics」(IFG)是全球最大葡萄育種公司之一,美國Grapery葡萄園業務發展與營運總監Christina Marcos曾在IFG工作近10年。她接受本報越洋訪問稱,培育新品種水果一般需5至15年,從研發、申請專利,至推廣市場種植及水果賣買,育種公司要投資數百萬美元開發,擔心若盜種情况惡化,育種公司無法收取專利許可費,研發誘因或會減少。她稱消費者一般難辨盜種貨,僅可在具信譽商戶選購,故批發零售商應承擔責任,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正貨。

消委自2020年收22宗懷疑假冒

消委會自2020年至今年首11個月接到22宗懷疑假冒水果投訴,涉款共3509元。單一最大宗個案發生於2022年,有消費者在超市購買一盒568元的「塔斯曼尼亞車厘子」,食用時發現口感與過往不同,且質素欠佳,其包裝盒亦無提供產品二維碼,疑為假貨。

海關稱,2020年至今年首11個月,經整合接獲涉水果的舉報共開立15宗調查,其中已就兩宗作檢控,涉案者分別被判罰2000元及3000元;另已就10宗個案向商戶發警告信、勸喻信或充公貨物。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