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熙:千億財赤魚游沸鼎 持續發債飲鴆止渴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20日

【明報文章】政府預計本年度赤字約1000億元,較原先估算的481億元大增。若這一修訂估算準確,將是香港連續第三年財赤逾千億元。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開始,政府財政儲備從約1.1萬億減至今年10月底的5709億元,確實令人擔憂。

開拓東盟中東之外

同需穩住現有市場

經濟出現困難不是今天的事:外圍環境不利、地緣政治風險、疫後復蘇不似預期、人口外移及北上消費等因素,已是耳熟能詳的挑戰。這些都是現實困難,而非藉口。然而政府的各項應對方案,暫未能在經濟表現上有所突破,也是不爭事實。我看到政府列舉不同數據,但怎說還是千億赤字,官員簡單說句「未來三數年就會收支平衡」,不算十分有說服力。

我贊成政府開拓東盟、中東市場,惟開拓市場始終需時,遠水(即使成功)也救不了近火;穩住現有市場同樣需要努力。據媒體報道,逾四成港商仍以歐美傳統市場為經營重心。在地緣政治角力加劇的背景下,如何讓香港繼續在東西之間長袖善舞,成為各方的「生口位」而非引爆點,是香港特區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角色呈現,也是最值得政府花時間思考、研究的課題。地緣政治雖非香港可以左右,但香港也總有一些影響力。

在去年財政預算案,我們已建議行政長官及所有問責官員減薪、凍結公務員人數和檢視編制;今年9月的施政報告建議,又重申應檢討及研究現時政府不同職系人員編制和工作安排,並進一步提出凍結公僕招聘、停止開設編外職位,精簡公僕架構,為政府節流。

回顧2003年政府面對財赤壓力時,曾透過公僕減薪和削減編制來節省開支。公僕減薪方案經歷司法覆核,終院最終判政府勝訴;公僕編制則明確訂立減少10%至大約16萬人的目標。

截至今年9月底,公務員編制達19萬人,實際聘任約17萬人。上月在立法會會議中,卻還有不少議員詢問如何聘請更多人員、收窄空缺。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政府早應檢討公僕架構,研究如何善用科技精簡人手。例如過往極花時間和人手處理的會議紀錄,人工智能(AI)已可大幅減省處理時間;大數據的分析和整理,亦可善用AI;各項申請流程也可引入AI加快程序、減省人手等。官員曾表示已在文書處理中引入AI協助,但當中包括什麼、效益如何?能否減省公僕編制?政府應認真審視所有職系編制和工作安排,訂立明確縮減編制目標,以示當局在減赤和提升效率上的努力。

公僕減薪 可以有不同層次

至於公僕減薪議題,我理解會引來較大反彈,亦會牽涉很多非公務員但屬於受資助機構的人,對私營機構亦有影響。然而在如此嚴峻財政壓力下,我們也不應迴避討論。

我認為公僕減薪可以有不同層次:首先是特首、問責官員、行會成員;其次是立法會議員、高級公僕;最後是中低級公務員。近日有論者認為問責官員人數不多,對政府整體財政負擔只是杯水車薪。但政府如要推動任何節流方案,勢必有廣泛影響。問責官員及行會作為政府的領導者,可以身作則展現他們的承擔,避免社會產生「政府肥上瘦下」的不良觀感。

順帶一提:近年關於行政會議成員酬金的討論,是行會、立會雙料議員應否「分開出糧」。現時兼任行會和立會的成員,其酬金會有扣減。10月時立法會還在討論是否要「取消扣減」,預計明年公布方案,不知他們有否新想法?

具體要將「公僕減薪」推到多闊,我還未有很確切想法。可是我相信中低級公僕在整體編制精簡上會受到更大衝擊,落實減薪的話應最後才考慮他們。惟我也希望討論時能先釐清一點:公僕每年的薪酬調整(就是所謂「加薪」)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跳point」(薪級表每個薪點的差距大約在4%至5%)。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參考了私營機構薪金加幅,但後者有多少會有「跳point」,大家可以想像。

據公務員事務局網站,除了每年薪酬趨勢調查,政府亦會每6年做一次薪酬水平調查,及在有需要時做入職薪酬調查,以比較公僕與私營機構薪酬水平。該頁面最新只看到2013年薪酬水平調查及2015年入職薪酬調查的相關文件。今年4月政府接納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的建議,指「鑑於現時勞工市‍場出現嚴重且前所未有的波動,影響市場上的薪酬安排和水平,繼而影響從市場蒐集的與薪酬相關數據的合時性和準確性,加上政府近年推出的引入人才和勞工的措施對回復勞工市場穩定的作用亦有待觀察,因此現時不適宜進行本輪薪酬水‍平調查的第二階段工作」。

應擱置人工島計劃

除了減薪,人工島填海計劃也應擱置。北部都會區發展規模已完全足夠達至政府建屋目標,以填海來額外造地不僅對生態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且成本高昂、回本無期。擱置計劃亦是告訴市民,現在是實事求是、「勒緊褲頭」的時候。過去的通脹掛鈎債券或綠色債券都超額認購,早前基建債券卻首次出現認購額低於發行額的情况,某程度上亦可能是市場給政府的一個信號。

距離新財政預算案公布尚有兩個月,公眾諮詢亦已展開。不過以現在情况來看,實在恐怕難以面面俱圓。財爺如何拿揑平衡減赤力度,會是預算案一大看點。民主黨會一如既往,整理預算案建議,適時交給政府參考。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