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新法查代謝脂肪肝 非入侵早期診斷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代謝性脂肪肝通常無明顯病徵,可惡化為脂肪性肝炎,目前肝穿刺活組織檢查是診斷脂肪性肝炎的黃金標準,惟具創傷性且費用昂貴。中大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及溫洲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同開發一種以血液為基礎的非侵入性早期診斷代謝脂肪肝炎模型,有望轉化臨牀應用,提供更安全及具成本效益的診斷工具,讓患者及早治療。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並正開發診斷試劑盒。

代謝性脂肪肝(MASLD)為最常見慢性肝臟疾病,影響全球25%至30%人口,本港則有約27%成年人口患此病。MASLD通常無明顯病徵,可惡化為脂肪性肝炎(MASH)、肝硬化甚至肝癌,故有需要及早識別高風險群組,讓病人及早治療。

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為診斷脂肪性肝炎的黃金標準,惟具創傷性,會對病人帶來潛在風險,且費用昂貴,令臨牀應用受限制。

三地研究團隊從4個獨立隊列研究,收集700個來自香港、內地及美國的血清樣本。研究前期透過分析健康對照、MASLD和MASH組的臨牀診斷數據,利用結果所得的6種蛋白和17種臨牀變數檢測篩選,建立包含兩種血清蛋白生物標誌物和身體體重指數的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模型N3-MASH。

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于君表示,創新早期診斷模型能準確識別MASLD和MASH患者,並可評估MASH的改善情况和療效,診斷效能在亞洲及美洲3個獨立隊列得到驗證。該實驗室助理教授張翔亦稱,N3-MASH模型能識別MASH患者,靈敏度、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分別可達62.9%、90%及88.6%,以上發現有助早期識別MASH患者,提前接受密切跟進和適當干預。

助減活檢程序 及早介入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稱,這項發現將有助減少不必要肝活檢程序,以便及早發現和介入,降低病情惡化風險。上述研究已在著名醫學期刊《Cell Metabolism》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