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議員指澳氛圍改變 林宇滔盼政府包容多元意見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今年是澳門回歸25周年,對比同期本港政治風波連連,澳門素有「乖孩子」之稱,本報訪問兩代澳門立法會議員,回顧當地社會及政治發展。曾任議員20年的民主派前議員區錦新及今屆新科議員林宇滔均指出,香港反修例運動後,澳門政治氛圍改變,議會監察角色有所削弱。林宇滔指民間有不滿卻不發聲,盼新政府有胸襟包容多元意見。區錦新則謂民主派已遭掃清,「不收緊已經OK,很難期望放寬」。

自澳門回歸,民主派在立法會一直是少數,最高峰時33席中佔4席,2021年換屆選舉多名傳統民主派遭DQ,回歸後首次絕迹議會。上屆選舉退下火線的區錦新回望,2014年澳門「反離保運動」拉倒離保法案,是社運最高峰時刻,惟2019年本港反修例運動後,澳門修訂國安法、警方多次禁止遊行集會等,成為澳門政治轉捩點。2021年DQ事件在他眼中更是「團滅」傳統民主派,連具分量的獨立工會也被「打殘」。

區:社福改善 官民無強烈對立

有別香港,區錦新稱澳門自2009年就23條立法至今從未動用,也沒有如港獨般的敏感議題,政治上較香港寬鬆。「澳門有很大空間,不會觸及紅線的。」他解釋,受惠博彩業收入大增,澳門過去25年社會福利改善,市民與政府本來無強烈對立;加上澳門人際關係密切,有壓力不會發聲,令公民社會同樣一片死寂。「(澳門)環境細小、搵食空間小,有時會有很多憂慮,未必需要很高壓,已經可以令你收手。」

林:辯論動議「數十次全否決」

議會再沒民主派,區錦新稱立法會在建制派主導下,本身無甚制衡力量,「不存在剩下多少的問題」。他說昔日民主派會提出較尖銳的問題,現在議會氣氛更和諧。「很多市民覺得有民主派的存在,可以幫他們發聲,可能無用但起碼發了聲。他們現在覺得沒有人幫他們發聲。」對於個別被視為較開明的議員,區稱倘說他們完全沒發揮制衡作用並不公道,但認為他們批評政府時會避忌,也甚少點出政制問題。

非牟利團體「傳新澳門協會」副會長、曾任議員助理的林宇滔2021年首度進入立法會,被視為較開明的議員。他承認立法會監察功能削弱,連建設性批評也減少。自2020年,議員就公共政策提出辯論動議,涵蓋民生議題如網約車、興建永久火葬場,無一獲得通過討論。「以前很自由的,建制派、民主派也有提,只不過最近幾十次全都否決……也不是說支持或反對,拿出來辯論都不做,我覺得公眾自然對我們失望。」

「不公開表達,政府拿不到真意見」

林宇滔認為澳門社會近年出現「泛國安化」現象,傳媒採訪空間收窄,民間有不滿卻不會發聲。「我私下聽到很多界別的反映和投訴,但從來不會在公眾、傳媒層面發布或報道……現在(澳門人)什麼都不想公開表達,政府便拿不到真正意見。 」

去年澳門政府擬於黑沙水庫興建觀音像,近萬市民聯署後撤回,林宇滔稱這反映民間由下而上的行動,仍能煞停惹起民怨的政策,但最理想是不應待輿論反彈才改變,冀政府更主動聽取民意,澳門人亦要加強公民意識。

新任特首岑浩輝今日就職,林宇滔希望新班子改變對待民意的態度,有胸襟包容民主派在內的多元意見,期盼政府主動回應民意時,議會隨之更積極反映民情。他強調澳門與內地交流頻繁、雙方互信,「澳門有哪個傳媒是反國家?根本就沒有。是否連正常監督社會的聲音,都要處處擔心和限制?」

區錦新對未來則不存厚望,料傳統民主派參政空間不再,「現在這環境,不收緊已經OK,很難期望放寬」。對於回歸前後出生的澳門人,對當地政治社會取態之別,區說後者是澳門黃金時期的得益者,不會抱持強烈政治立場,「反而更加多的是守成,希望澳門維持經濟發展、繼續繁榮」。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