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署:少數優質農地遺落北都發展區 漁農界議員何俊賢:現代農業農地非必要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本地漁農業發展,但漁護署數據顯示,去年本地農業生產總值跌至10億元,按年下跌近兩成半(見表)。漁護署早前向立會提交文件,擬定37個「農業優先區」,佔地約980公頃。有學者稱大批北部都會區優質農地未被納入優先區,亦有農業組織指北都有大量養殖場,其中禽畜場數佔全港約15%。對於優質農地未納優先區,漁護署長黎堅明上周四(12日)回應稱,一直和發展局溝通,盡量避免在發展區內尋覓優質農地,承認有少數優質農地留在發展區。民建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在同一場合稱,農地在發展現代農業時並非必要,希望社會改變既定形象,推動農業發展。
漁護署上周四舉辦活動推廣本地漁農產品(見另稿)。在場的香港農業聯合會主席陳建業表示,北都發展壓縮本港農地,透露發展區內有11個禽畜養殖場受影響,大量菜場、菇場需遷移,他正與政府商討,研究引入樓房養殖技術,配合人工智能,期望善用有限土地飼養禽畜,又計劃搬遷農地到位於古洞南的農業園。他提到署方近期公布農業優先區,認為政府是在釋出信號,希望發展商和原居民出租農地予農民,他表示此舉令其有信心本地農業能克服危機。
署長:發展區加農業元素
休憩地可種優質菜車厘茄
漁護署長黎堅明表示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為平衡農業發展,將在新發展區內加入農業元素,如在休憩用地及綠化區域種植可食用農作物如優質菜、車厘茄等;又舉例在2027年落成的天水圍新街市,天棚預留用地作水耕種植,認為新發展區內的環境依然舒適多元。
何俊賢稱「都市農莊」可共贏
民建聯漁農界立法會何俊賢表示,社會對農業有刻板印象,好像農夫必然是「戴住頂帽,著住菊花牌(背心),拎着鋤頭」,他認為發展現代農業,農地是「有需要但非必要」,舉例有發展商每年投放過百萬元做綠化保養。他說倘能和發展商合作,在不影響其商場及住宅面積下由農民打理綠化帶作都市農莊,發展商既可減省成本,亦可為農民覓地耕種,達至「共贏」局面。
農業優先區研究 倡租地復耕
漁護署回覆本報查詢時稱,特區政府已委託顧問就「農業優先區」做研究,並根據10項篩選準則,例如農地總面積、土地平坦程度等就位置和範圍提出建議。署方又稱,為促進「農業優先區」長期耕種用途,已建議政府推出支援措施,包括設立「政府農地租賃計劃」和專屬「農業復耕及配對計劃」,以及運用農業持續發展基金現有資源設立特別計劃,提供財政及技術支援。
明報記者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