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慰安婦倖存者入校對話 猶太團體主辦 盼教曉學生絕境中撐住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13日

【明報專訊】歷史教育不時觸及見證人的口述證言,本身推動了解二戰納粹大屠殺及反戰教育的香港猶太大屠殺及寬容中心,近日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透過人工智能(AI)將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倖存者「帶入」校園,讓學生與倖存者「面對面」對答,認識戰爭慘劇。中心行政總監、美國南加州大學猶太人屠殺基金會高級學人李家豪表示,歷史教科書多着眼於「冷冰冰的死亡數字」,盼藉倖存者的不屈經歷,教曉學生「(絕境時)不失盼望地撐下去」。

政府今日在政府總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儀式,有學校亦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辦活動讓學生了解歷史。

真人錄問答 AI抽合適片段答問

「(戰時)最痛苦的是什麼?」、「想過放棄生命嗎?」、「你會原諒日本人嗎?」滙基書院(東九龍)近日上演一場另類的歷史教育活動,透過AI技術,安排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及慰安婦倖存者彭竹英到課堂「主講」,逐一回答在場約20名教師及中四學生的提問。AI系統會辨識問題,從倖存者早前錄製的答案中抽選合適片段回應,影片旁附以對話框,詳列對答文字。

學生:新一代需銘記歷史

教師:開放談生死可成「保護傘」

學生梁明悅表示,教科書多講述日軍的殘暴手法、戰爭走向,與倖存者「對話」後才發現歷史遠不止書上的段落篇章,「原來每個人經歷不一樣,痛苦之處不一樣;有人可以原諒日本人,亦有人選擇不原諒」。她說置身「安全時代」,難以想像戰爭帶來的悲痛,「只有那一代人才能體會有多痛苦」,認為新一代需學習、銘記歷史,「記住這份生死,為他們發聲」。

教師余國富稱,歷史教育能帶領學生反思戰爭伴隨的生死,擴闊眼界及心胸,「不再狹窄地、自我地去了解世界」。他認為生死議題「講總好過不講」,現今學生很容易接觸到不同資訊,「學校開放地、有準備地講,反而可以為同學在心態上提供一個保護傘」。

李家豪表示,兩名倖存者在數年前應美國南加州大學邀請,一周內錄製數千道問答,再利用AI系統整理。他稱不少倖存者年事已高,難以理解何為AI,惟他們最擔心其經歷、故事被遺忘,故參與計劃。

李又說,本港再現學生自殺潮,留意到不少學生好奇倖存者「有否想過放棄生命」,雖然各倖存者答案不一,但均觸及「為何撐得住、如何撐落去」。他期望年輕人能學懂珍惜生命,「哪怕親歷大屠殺,亦可不失盼望地撐下去,撐到最後一分鐘」。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