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糞便測腸炎 一周有結果九成準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5日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指出,本港炎症性腸病(IBD)個案日益增加,團隊利用腸道微生物辨別克隆氏症等炎症性腸病,透過鎖定一系列獨特的腸道菌種,開發出非入侵診斷工具,病人日後用試劑盒蒐集糞便並送往化驗,約一周可出報告,準確度達九成。團隊稱新工具只需數千元,預期最快2027年在港臨牀應用,相信可減輕大腸鏡診斷的壓力。

最快2027應用 盼紓大腸鏡輪候

研究團隊稱,本港IBD患者日益增多,而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中大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表示,IBD患者早期症狀無異普通腸道敏感,故很多時醫生會透過大腸鏡檢查、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掃描等方式診斷,而大腸鏡檢查服務輪候時間長達一兩年,有可能延誤診治,私院收費則高達過萬元,給患者帶來沉重負擔,故有必要開發一種非入侵、穩定和精準的診斷方法。

團隊分析5979個IBD患者及非患者的糞便樣本,來自不同種族共11個國家,鎖定10種與潰瘍性結腸炎及9種與克隆氏症相關的菌種,作為診斷腸道炎症的腸道微生物標誌物。團隊並利用微滴式PCR技術定量相關微生物,以確定測試者有無患IBD風險,整體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高達88%及89%,即準確度達九成。

試劑盒售數千 可自行寄往化驗

陳家亮強調,研究證實新工具可用於不同人種,且準確率與現有檢測方法相若。中大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說,技術臨牀應用後,患者可自行購買試劑盒蒐集糞便寄往化驗所,毋須經醫生,預計費用約數千元。她補充,新工具亦可監測患者病情有無惡化,減少併發症。

亦可監測病情惡化否 非入侵減併發風險

現年52歲的林先生出現腸胃炎症狀後,前後做了腸鏡、胃鏡、磁力共振等檢查,透過排除法方確診克隆氏症,「要打好凍嘅顯影劑,喺鐵板度碌嚟碌去」,用了約兩年才於1996年確診。他表示,最初向私院求診,單是大腸鏡檢查和住院一周已花費8萬元。他病情多次復發,嚴重時出現瘺管、失禁,一度需吊營養奶,最終2007年需切腸及設有造口。陳家亮稱,林先生倘可早幾年以非入侵方法確診,相信不會出現如此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