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守門人」講義 籲從周記識別自殺風險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25日
【明報專訊】學童自殺問題備受關注。教育局近日在網站「校園.好精神」上載講義,分別向中小學教師說明在學校識別及支援有自殺風險學生的有效支援措施。文件指出,大多兒童在自殺前曾明示暗示自殺的念頭,有自殺傾向的中小學生會出現多種警號,包括「安頓好各樣事情」、「反常地不注重個人衛生或外表儀容」、「學習表現退步」等(見表),呼籲教師可透過學生周記及早識別有自殺風險者。
稱大多自殺前曾明示暗示
根據中小學2024/25年度教師「守門人」全港研討會的講義,教育局形容學生壓力如水,脆弱程度如水桶大小,每人的「水桶」大小及容量不一,亦會由於基因、經歷、所擁資源、思想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導致學生變脆弱的成因包括家長不切實際的期望、成績不似預期、與同學爭執、升中或高中的適應,認為要以免「水」溢出「水桶」,即壓力過大,則應雙管齊下,除減少引起自殺傾向的風險因素外,也要增加保護因素。
在風險因素,教育局稱涵蓋個人、關係以至社會層面,例如媒體不恰當報道、社會對求助行為的負面標籤、受精神疾病影響、意外懷孕、對性取向疑惑等。教育局亦引述一項2019至2022年的香港青少年(15-24歲)精神疾病調查,過度使用智能電話、家庭精神病歷、網絡欺凌、不定時吃早餐等情况均可能引發抑鬱,又稱過去12個月曾抑鬱發作的青少年出現自殺意念比率非常顯著,達19.4%;有自殺計劃及自殺企圖的比率則分別為5.0%與1.5%。
需除負面標籤 推廣求助文化
局方稱,教師能透過觀察學生出席或病假紀錄、周記或功課內的信息,同時製造機會與學生及其家長傾談,及早識別有自殺風險學生,亦需去除精神健康問題的負面標籤,推廣求助文化,以增加學生求助動機。
至於保護因素,教育局建議培養學生正向的應對策略和心理健康,協助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