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收地發展 牛潭尾現考古價值地點 舊建築最老逾百年歷史 長春社:體現客家文化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24日
【明報專訊】發展局本月中公布牛潭尾發展建議,預留約127公頃土地發展大學城、第三所醫學院等,最快2027年收地。文件未有提及文物保育,惟翻查資料,新發展區內至少有4幢逾大半世紀歷史的古舊建築(見表),其中屬私人管有的維祥公祠建於清末,古諮會2010年曾討論,最終確定不予評級。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認為,受發展影響的攸潭美村是香港現存重要客家農地區,古舊建築反映當時客家文化,質疑當局倘一下子剷平農地和舊建築,恐做法「過火」。另外,發展局最新回覆表示,區內有一個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及文化遺產初步評估辨別出具高考古潛力的地點,涉及兩個範圍。
明報記者 曾諾晞
發展局:考掘涉兩範圍 評估後訂緩解措施
發展局回覆本報查詢稱,牛潭尾新發展區範圍內有一個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及文化遺產初步評估辨別出具高考古潛力的地點,涉及兩個範圍,但未透露詳情。局方稱收回土地及工程動工前,會由考古學家與古蹟辦商議,開展考古調查及發掘,以進一步評估,然後據評估結果徵得古蹟辦同意,訂定並執行合適的緩解措施。
公祠建於清末 古諮會「不予評級」
牛潭尾位於元朗東北,由多條非原居民村落組成,攸潭美村是其一。由屯馬線元朗站乘坐專線小巴,大約15分鐘便會抵達攸潭美村口。翻查資料,攸潭美村自1905年便有人居住。發展局早前表示,村內約有500個在地構築物,預計涉1300名居民。
清末1887年建成的維祥公祠位於攸潭美村西面。公祠屬周姓家族私人擁有,牆身用石磚搭建,保留傳統三角瓦頂,村民在重要節日會到訪拜祭。建村初期村民以務農為生,公祠對出的空地便成糧廠保存農作物。
早在1990年代,古蹟辦挑選1444幢本地文物價值較高的建築物組成名單,方便日後深入調查和評估。翻查古諮會文件,維祥公祠在名單內,2010年被確定「不予評級」。
村校校友:每周行山 同窗家共膳情誼難尋
距村公所5分鐘步程的攸潭美學校亦有逾百年歷史。該是本地熱門取景地,如電視劇《男排女將》和《野人老師》。曾當兩屆村長、70歲的江慈彬,其外公曾於1938年參與創辦小學。他憶述當年村內無學校,外公和村民便集資覓地興建攸潭美學校;建校初期每月學費5仙,對當時村民來說太貴,外公便讓村民用農作物當學費,學生開始增多,至1970年代創下收生高峰,年均12班學生,達500人。
63歲村民張先生是學校校友,他回憶當年參加課外活動,每周也會到附近的雞公嶺行山、捉昆蟲,又稱由於讀上午班,午膳時間會大伙兒到朋友家吃飯,當中情誼難再尋到。
學校於2006年停辦。江慈彬認為,學校見證當年鄉村教育興衰。由於村內只有一所學校,加上1980年代開通專線小巴,大批家長歧視村校、認為城內學校質素更好,便選擇送小朋友出城。
長春社:倘農地盡剷 與建「藍綠走廊」相悖
長春社李少文指出,古舊建築體現該村不同階段的歷史,例如維祥公祠反映當年內地客家人來港開墾、攸潭美學校則顯示鄉村發展逐漸成熟而衍生其他配套。他認為古建築有保育價值,建議保留,「你多一幢嘢唔會嘥你好多位」;又指倘剷平所有農地,與局方早前提議活化河道興建「藍綠走廊」說法有出入,「啲綠去咗邊?」
針對舊建築,發展局稱已就發展區做環境影響評估及相關的文化遺產評估,初步認為範圍內並無法定古蹟、暫定古蹟、已評級歷史建築或有待評級的新項目,亦無由古蹟辦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又稱該局正舉行為期兩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將聆聽並考慮公眾意見,包括對文物及考古方面的處理,以便深化研究,制訂發展大綱。
(城市保育)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