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死侍生破地獄 喃嘸聲減情亦篤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破.地獄》電影近日氣勢如虹,元朗上周六亦上演一場現實版破地獄,近百人在南邊圍參與一場圍村齋——一名九旬村民的「笑喪」齋事。由傍晚6時直至子夜,約10名穿著灰色中山裝的喃嘸師傅,時而敲鑼打鼓,時而呢喃誦經,中途換裝當演員做喃嘸戲,再穿上鮮紅道袍跳過火舌上騰的火盆,寓意把亡者救離地獄焰火,又為生者祈福。部分村民坐足6小時,有人明言「看不懂」,有人直呼「好看,似看大戲」。出殯儀式日益簡化,村長唏噓打齋盛况不再,但對未來殯儀形式抱持開明態度,「最重要的,仍是照顧生者的感受」。
明報記者 陳在心
《破.地獄》顧問:生者感受最重要
上周六傍晚6時,港鐵元朗站旁的南邊圍村口響起鑼鼓聲,劃破寂靜——事緣一名年屆九旬的村民過身。村口搭起臨時靈堂,配以村旁老字號李炎記的花牌,讓親屬拜祭。先人的彩色肖像在一片花海微笑面向來者,兩旁輓聯歌頌她的三從四德。面向靈堂右側,直系親屬身穿白孝衣,頭綁別有白色繡花襟針的白帶,默默燒金銀衣紙。
圍村齋演「目連救母」 打足6小時
有份主持法事的喃嘸師傅梁俊為《破.地獄》當顧問,當晚指揮團隊上演真實版。梁說父親在這條村長大,村民互相認識,「(打齋)都做了三代」。他解釋,除了喜歡新界的人情味,圍村齋事的儀式與平日在殯儀館所見的「廣東齋」亦有異。圍村齋又稱「寶安齋」,儀式中開壇及鑼鼓彈奏均有別,而且因空間大、參與者眾,會加入重頭戲「走五門」,以故事「目連救母」為藍本,由喃嘸師扮演土地公、守門童子等,念着「亡者何處去」,上演尋找亡魂的喃嘸戲。
到破地獄環節,寶安齋的喃嘸師會先用石灰粉在地上寫符,為先人「開通冥路」,而場上沒放置瓦片。紅袍喃嘸師會圍着中央的火盆行走,舞動手中桃木劍,拋高、轉圈,再接穩。到最後的「跳油鑊」,喃嘸師把一口水噴向火盆,即躍過猛然翻騰的火舌,寓意帶先人脫離地獄火海,找到輪迴的路。
「不止先人要超度,生人都要破地獄。」電影中的金句對梁俊來說亦所言甚是。他自言打齋期間最注重的是家人的感受,「如果殯儀做到和洽,證明親情好,親情好,先人就舒服」。
有村民盼喪禮多元 村長嘆儀式簡化
南邊圍村現時是一條雜姓村,有5名村長,圍村司理說男丁約900人。年約40歲的村民姚先生坐在面向靈堂右側、飯堂前由膠櫈隨意組成的「觀眾席」,翹起二郎腿,與親友邊聊天邊看走五門。他直言最喜歡看破地獄,憶述10多年前一場圍頭齋可有200至500人參與,慨嘆少子化及愈來愈多村民搬進市區後,規模大不如前,認為圍村打齋「應該要保留,簡化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坐在前面、年近七旬的陳太說,先人是她的親戚,為了這場喪事與村民摺了兩天元寶,足足塞滿五六個黑色膠袋,「圍村人就是這樣,一呼百應」。對於現代殯儀偏好一切從簡,陳太說「難說喜歡不喜歡、可惜與否」,笑稱自己比較開通,「以前華人殯儀傳統要入土為安,現在只求心之所安」。在旁的22歲孫女說,最近參與九龍殯儀館開放日,當日有靈堂音樂會、講座等,讓她意識到喪禮「不應只有複雜與簡化之別,而是應追求多元」,稱圍村的齋事更是讓家屬互相問暖的場合。
七旬葉姓村長說,村民間互相協作籌備喪事「一向都如此,人家幫助你,你也幫助人」,樂見村民相處融洽,惟嘆儀式已簡化,「以前守夜也會守足兩日」。不過他不認為喃嘸是夕陽行業,始終會有人需要。至於哪種儀式,村長笑言「視乎意義,和金錢吧」,又不忘補充「最重要的,仍是要照顧生者的感受」。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