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正視觀念分歧 尋覓共融之路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15日

【明報文章】「香港是多元社會,市民有不同意見十分正常。」不少高官在回應傳媒提問時,若然不想提供答案,就常說出以上一句話。市民對政府施政有不同意見,確是十分正常,因為市民各有自己的觀念和利益,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

施政因時制宜 多向市民解釋

例如政府要提高公屋租金,相信公屋居民反對的居多,私樓租客則覺得公屋租金太便宜,政府加租有道理。除觀念和利益不同外,就算同一施政,例如政府推行垃圾徵費,市民和輿論在不同時間和情况,反應也可能前後矛盾——原先反對的變成贊成、贊成的變成反對。總言之,市民有不同意見十分正常,政府施政必須因時制宜,並多向市民解釋政府背後的道理。

不過,筆者發覺,近幾年市民所以對政府施政有不同意見,並非單純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不是因為情况改變了,而是由於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立場;而這些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立場,不僅成為政府施政的阻力,且妨礙官員與市民的溝通,成為和諧和共融社會的障礙。這樣,這些價值觀念和立場是什麼?筆者試舉以下具體例子說明:

市民對香港前景的兩種看法

第一,是對香港前景的看法。大致上,市民同意政府的說法,香港已「從亂到治」,不僅擺脫了修例風波引發的暴亂和破壞,並扭轉了新冠疫情遺留下來的蕭條和衰落,且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逐步走向「從治及興」。不過,對於香港的前景,市民看來仍未有共識,至於如何拼經濟、建未來,市民更是意見紛紜。

市民明白,香港的未來不能離開大灣區的整體發展,但香港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及如何延續和開拓香港原有的優勢,市民卻有不同意見。同樣,市民知道,香港的未來必須與國家的命運緊密連在一起,然而,國家的發展有中央的規劃,香港將來要走的路卻似乎誰也說不清楚,唯一知道的,是香港必須「識變、應變、求變」。

香港怎樣求變?看來現在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是部分市民認為香港應有自己的發展道路,不應完全依賴國家的指示,况且國家要顧及全國的利益和需要,不能單從港人的角度看香港的未來;他們認為,如果香港失去原有的特色和優勢,例如在金融、航運、貿易上擁有的方便和自由,香港便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不能對國家作出貢獻。簡言之,這些市民的盼望,是香港必須保持原有的「獨特性」。

第二種看法,是部分市民認為,香港的未來必須配合國家的發展大局,並借助國家的力量以取得更高成就,及成功達到經濟轉型的目的;這些市民並非否定香港的優勢,例如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健全的基礎設施等,但香港要發揮作用,首先必須確立自己在大灣區發展所扮演的角色,及在中華民族復興事業上所作的貢獻。簡言之,這些市民認為,香港絕對不能「獨善其身」。

港不能脫離國家發展大局 也不能失原有優勢

以上兩種看法看似對立,但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看到分別只是不同的着重點,並非各走極端。這方面,筆者可用「一國兩制」的詮釋作個比喻︰關於「一國兩制」的看法,不少論者看重的是「一國」,認為政府做任何決定,必須首先聽從中央的指示,側重國家的領導,忘記了中央賦予特區高度自治的權力;另一些論者,看重的是香港的「兩制」,認為政府既擁有自行制訂政策的權力,中央就應避免干預,對香港的事務愈少意見愈好。其實,以上兩種看法都有偏差,因為《基本法》訂明,中央擁有香港全面管治的權力,也同時賦予特區高度自治的權力,所以沒有輕重的問題。

總括而言,香港的未來不能脫離國家的發展大局,也不能失去原有的優勢。

施政總有市民贊成、反對

第二,是對政府施政的態度。回歸以來,市民對政府的施政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取態︰一方面,是對政府的決策表示支持,雖不至每項施政都贊成,但總是站在政府的一邊;另一方面,是對政府的決策持負面態度,批評多於讚賞,好像政府做任何事都是錯的。立法會和區議會改制前,前者稱為保皇黨,後者稱為反對派。

除本身的政治傾向有分別外,另一對政府施政所以有南轅北轍的看法,是由於各有自己的利益,特別是對政府推行的勞工福利措施,例如早年政府要訂立最低工資,或近日要增加法定假期的數目,僱主和商會團體多反對,認為有損香港的競爭力,僱員和工會組織則多贊成,認為現行保障不足,工人權益不被重視。這種勞資雙方對立的情况,雖非香港獨有,但看近日嚴重工業意外頻生,也難怪工人有這樣的感覺。

政府施政常常受到質疑,雖然原因不一,但與市民的價值觀念和立場也有明顯的關係。香港是否仍有「逢中必反」的人,看來只是極少數,但中央和特區政府無論做什麼,卻總有人看不順眼——他們認為,香港沒有民主和自由,政府施政就不是順民意而行,他們不會支持沒有民意為基礎的施政。要改變這些市民的價值觀念,看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簡單的宣傳和教育可以達到目的,因為「觀念是不容易死的」(ideas die hard);筆者認為,現在可以做的,是讓這些持負面態度的市民,看到和感受到國家的成就和進步,及近日特區政府為市民福祉所作的努力,或許「看見就相信」(seeing is believing),可以令他們更多理解和接受政府的施政。

總括而言,政府推行的政策無法十全十美,市民總有正面和反面兩種不同意見,而政府的責任是向市民多作解釋,盡量吸納有助政府施政的建議,不應因反對者的價值觀念和立場與自己有差異,而把不同聲音置諸門外。

對香港特色和改革方向的兩種看法

第三,是對香港的特色和改革方向的看法。一向以來,香港給外間的印象是多元、開放、靈活、有規律。至於如何保持這些特色,並使香港邁步向前,現在有兩種不同看法︰不少市民認為,香港與內地交往愈趨頻繁,惟香港不能喪失原有特別之處,尤其是一向以來為人稱頌的開放和國際化特質,包括集會和與外國組織連繫的權利,及市民表達和創作的自由,更應得到重視,絕對不能失去。

不過,亦有市民認為,香港要保持原有特色,不能單以西方的一套為標準,况且今天國際環境風雲詭譎,香港在中華民族復興事業上也必須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所以單純強調香港的開放和自由,並不符合實際情况,只會令香港陷入無止境的爭拗和混亂,甚至不計後果的鬥爭之中。

香港無疑仍存在不少分化和撕裂,單是一句「多元」無法掩蓋市民中間的分歧,只有正視其中的差異,尋求縮窄彼此的距離,這樣才不至妨礙社會的發展和改革,使香港踏上和諧和共融之路。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