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看美大選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5日

【明報專訊】《明報》國際組自9月起每周刊登2024美國大選系列專題,先後涉足游離州(關鍵戰場篇)、內政與社會現象(文化戰爭篇)、外交(外交路線篇)和中美關係(中美角力篇)等不同領域,來到大選日,再推出「10個詞彙看大選」專版,與讀者一起溫故知新。

本報揀選的10個詞彙,涵蓋種族、性別、宗教、經濟以至管治理念等不同範疇,它們既反映美國的最新政治趨勢,也各自折射動搖今屆大選走向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如何交錯發揮作用,將決定賀錦麗還是特朗普明年1月入主白宮。明報國際組

垃圾(garbage):

一名諧星近日亮相特朗普競選集會時,涉嫌侮辱波多黎各人是「垃圾」,原掀種族歧視爭議,共和黨立即割席,惟拜登「抽水」時失言,形容特朗普支持者才是垃圾,反令事件失焦。

事件背後反映愈來愈多黑人及西語裔(拉美裔)選民倒向特朗普,令民主黨在這類少數族裔的傳統票源面臨蠶食,此消彼長下對大選結果或有深遠影響。

《紐約時報》上月民調顯示,賀錦麗的黑人支持度以78%領先特朗普(15%),西語裔支持度也以56%對37%領先,但優勢不及往屆民主黨人,特朗普甚至算得上是共和黨近代史爭取到最多黑人和西語裔選民的總統候選人。分析認為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似乎得到歡心,且其佔優的經濟議題也無關種族。民主黨的史上首名黑人總統奧巴馬上月到關鍵游離州賓夕法尼亞助選時,更公開敦促黑人男性投票「撐賀」。

邊境(border):

邊境移民爭議堪稱整體選民最關心議題之一。去年下半年美墨邊境偷渡情况一度非常嚴峻,美國當局「遭遇」非法入境者的執法次數,去年12月錄得新高249,741次,關鍵游離州亞利桑那更長期要面對偷渡問題。

美墨邊境原以中南美州或加勒比海國家民眾偷渡為主,惟近年美洲大陸以外的新興偷渡客顯著增加,俄軍侵烏導致烏、俄偷渡客增加,新冠疫後有中國人被指因經濟問題偷渡赴美,另有印度人取道美國北部邊境偷渡。共和黨和特朗普陣營以此猛烈攻擊一般以副總統身分獲安排跟進邊境移民問題的賀錦麗,指她要為南部邊境無證移民數字高企負責。

賀錦麗調整立場,9月到亞利桑那邊境拉票時承諾加強針對非法移民的申請庇護限制,現屆拜登政府6月起也已尋求限制尋庇者入境美國。這些變化對選情有否加分尚待觀察,但部分進步派黨友對此感沮喪。

通脹(inflation):

多項民調顯示,經濟是這次選舉選民最關心的議題,而通脹則是他們的首要經濟關切。一名共和黨策略師指出,這是大約50年來第一次,總統大選的核心問題是食品雜貨的實際價格。

物價上漲使美國人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過去4年,食品雜貨價格上漲了22%,而公用事業費用和新屋價格則上漲了28%。儘管工資也有所上升,且通脹顯著回落,但許多家庭仍受着生活成本增加的苦。

特朗普指摘拜登—賀錦麗政府導致「美國歷來最嚴重通脹」。拜登則歸咎新冠疫情、俄軍侵烏等影響能源供應穩定。

有經濟學家表示,通脹問題讓許多選民傾向支持特朗普。惟《華爾街日報》上月報道指出,經濟學家分析特、賀政綱後,普遍認為在特朗普領導下美國通脹率和赤字會較高。

墮胎(abortion):

在特朗普上次執政期間先後任命3名保守派大法官後,最高法院政治平衡倒向保守派,延至2022年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令婦女墮胎權不受聯邦憲法保障。全美最少14個州隨後實施近乎等同完全禁制墮胎的嚴苛規限,令墮胎權議題成為兩年前中期選舉和今屆大選的重點議題之一。

達成保守派夙願後,特朗普以推翻「羅訴韋德案」為任內最大政績之一,自居「史上最支持生命權的總統」,但在今屆大選表明反對全國性墮胎禁令,重申應由各州自行就墮胎權立法,招至反墮胎人士批評。

長年倡議全國立法保障生育自由的賀錦麗批評特朗普令三分之一屆生育年齡的婦女受限定居州份,墮胎被禁止或嚴格受限,尤其是最可能會尋求墮胎的貧困、少數族裔或年輕女性權利受損。

DEI(多元、平等、共融):

DEI全稱為「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公平和共融),原為美國自《1964年民權法案》後推動的社會理念,自千禧年後以DEI之名獲企業和高校高度重視,甚至影響全球。然而,保守派近年指摘DEI只關注政治正確和造成逆向歧視,又或質疑DEI條款被濫用,損害政策良好原意。《華爾街日街》報道,特朗普盟友為他草擬的一系列行政命令包括計劃取締 DEI舉措。

賀錦麗也首當其衝,儘管她有望成為歷來首名女性兼首名有南亞裔血統、第二名有黑人血統的美國總統,但在競選論述上不太強調這些身分認同議題,分析認為其一因素是避免特朗普陣營大做文章。一名共和黨眾議員7月便曾稱,賀錦麗只因黑人女性身分才被拜登揀為競選拍檔,「她100%是DEI僱用」。

播客(podcast):

特朗普10月接受全球最熱門播客節目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的主持羅根(Joe Rogan)訪問,引起廣泛迴響。這反映播客在今屆大選的重要角色,特朗普和賀錦麗都積極參與播客節目,試圖吸引年輕選民支持。

特朗普尤盼吸引他視為勝選關鍵的年輕男性選民,故在受男性聽眾歡迎的Joe Rogan播客節目成為重點。該節目2009年推出,現為Spotify播客榜首,另有逾1800萬YouTube訂戶。

有民調顯示,Joe Rogan的聽眾更傾向在大選支持特朗普。羅根10月底自稱婉拒了賀錦麗競選團隊錄製訪問的要求,理由是對方提出了一些他無法接受的要求。

馬斯克(Elon Musk):

今屆大選可見一些科技業巨頭倒向特朗普的趨勢,其中以Tesla和SpaceX行政總裁馬斯克尤其矚目。他已經花費最少1.19億美元動員特朗普的支持者,包括爭議性地「間接派錢」拉票,旗下社交平台X成為特朗普宣傳工具。他近期更粉墨登場,到關鍵游離州主持「特朗普式」集會。

然而,馬斯克只是名氣較高的新加入者。其實軟件公司Palantir聯合創辦人提爾在2016年大選率先「撐特」並獲政治回報後,其他不滿民主黨政策的科技大亨陸續倒戈,特朗普今屆競選拍檔萬斯也有份被他們力捧上位。這些矽谷巨頭未來或推動所謂的「新曼哈頓計劃」,加強軍事科技研發並放寬監管。

兄弟票(bro vote):

進入選戰最後直路,傳媒開始留意到特朗普和賀錦麗正致力爭取指涉年輕男性選民的所謂「兄弟票」,反映今屆大選演變成「性別戰」,男女選民投票取向差異愈來愈大。

《時代》周刊稱,特朗普在2016年和2020年都獲多數男選民支持,但民主黨傳統上仍在30歲以下男性有一定優勢。《今日美國報》民調也顯示,今屆18歲至29歲選民的男女落差尤為強烈,男性較往日傾向保守、偏好共和黨,女性卻是美國史上最進步的一群。

特朗普為吸引年輕男性選票,他聚焦擁有數百萬年輕男性觀眾的播客主持和YouTuber等,接受他們的訪問。賀錦麗團隊似乎亦意識到問題,有競選成員稱為了吸引年輕男性,他們在職業棒球和籃球比賽等投放廣告。

加沙(Gaza):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去年10月7日突襲以色列,殺害約1200人、擄走約250人,以色列其後入侵加沙,矢言剿滅哈馬斯,卻引發嚴峻人道危機,包括造成以平民為主的逾4.3萬人喪生。拜登政府堅定支持以色列的立場引發國內進步派、阿拉伯裔和穆斯林選民的反彈,令不支持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的「雙重憎恨者」(double haters)一度升至新高。

一些阿拉伯裔或穆斯林選民更先後推動「投不表態(uncommitted)票」和「拋棄拜登/賀錦麗」(Abandon Biden/Harris)的抗議運動,隨時影響民主黨陣營的大選得票,這點在密歇根州尤其可能成為勝負關鍵。賀錦麗一度嘗試在以哈戰爭的論述上跟拜登展示一定差異,但始終未獲阿拉伯裔和穆斯林選民認同——10月下旬一項由美國阿拉伯裔研究組織聯同YouGov做的民調顯示,阿拉伯裔受訪者支持特朗普的比例高達43%,甚至略高於賀錦麗(41%)。

2025計劃(Project 2025):

「2025計劃」是由華盛頓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牽頭、給下屆保守派政府的計劃,部分激進建議自今夏起引發廣泛關注。有傳媒形容那是給下任共和黨籍總統極右政策「願望清單」,一些民主黨人將之標籤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第二任期施政藍圖。2025年計劃引發輿論反彈後,特朗普割席稱對其一無所知。

2025計劃為下屆保守派政府草擬的政策指南《領導指令2025》2023年4月發表,概述對聯邦政府的全面改革,是一份旨在擴大總統權力並實施保守社會願景的提案。其許多章節的作者都是特朗普政府中熟悉的名字。

曾在特朗普政府擔任人事管理辦公室幕僚長的「2025計劃」主任丹斯7月底辭職,美媒指他受到特朗普競選團隊施壓。

(2024美國大選 大選投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