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錦麗欠論述——只能拜規賀隨? 幕僚乏人須用舊將 人事安排成風向標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投入競選將近3個月,惟其政策理念仍予人印象模糊之感,這點在外交路線上更為明顯。賀錦麗本身外交經驗不夠豐富,也欠缺相關幕僚班底,令她至今缺乏完整的外交論述,外界大多推斷她會很大程度上延續拜登的外交路線,惟實際執行上仍要視乎主事官員和議題發展。換言之,倘若賀錦麗入主白宮,她會保留多少拜登親信高官,將決定具體外交政策跟拜登「同中有異」的程度,對華戰略料也不例外。

明報記者 周宏量

從政資歷短欠外交經驗 幕僚人才缺乏

檢察官出身的賀錦麗2017年才躋身全國政壇,到2021年1月接任副總統時,甚至連第一個參議員任期都未完成,令外界關注其外交經驗不足的弱點。因此在上任後不久,即傳出賀錦麗跟份屬拜登頭號外交幕僚的國務卿布林肯安排定期私人聚餐,被美媒比喻為在職外交特訓,可望有助她長遠逐鹿白宮。

隨着角逐總統的這一日提前到來,賀錦麗在過去3年半的「學習」成果重新受到檢視。截至代替拜登出選前,賀錦麗在副總統任內外訪17次,到過21個國家,見過逾150名外國領袖,而且她基本上都會出席白宮國安會的會議(副總統是正式成員之一)和陪同拜登聽取總統每日簡報(PDB),外交經驗肯定比之前更豐富。然而,副總統的身分注定賀錦麗在任內不會有太多空間展示個人外交理念或世界觀,只能配合拜登定下的外交政策方向。

與此同時,有別於拜登投身政壇將近半世紀才入主白宮,而且向來專攻外交領域,擁有歷練完整的外交或國防親信幕僚圈子,賀錦麗尚在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在《紐約時報》8月中旬發表、9月下旬更新的賀錦麗親信圈介紹文章中,只有其現任副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戈登(Philip H. Gordon)和原財政部反恐和金融情報次長納爾遜(Brian Nelson)具備明確的外交或國安事務背景。

現副總統國安顧問戈登 關鍵外交幕僚

在這情况下,許多觀察家都相信賀錦麗倘若入主白宮,將很大程度上延續現屆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包括接受本報訪問的前高官偉德寧(Dennis Wilder)和智庫學者歐漢龍(Michael O'Hanlon)。

曾在白宮和中情局歷任PDB高級編輯等多個重要職位的喬治城大學亞洲研究教授偉德寧向本報表示,較擅長歐洲和中東事務的戈登會是賀錦麗的關鍵外交政策顧問。戈登在奧巴馬首個總統任期出任歐洲與歐亞事務助理國務卿,2013年轉任白宮國安會中東、北非暨海灣事務協調官,到賀錦麗就任副總統後,戈登先擔任其副國安顧問,約一年後接替請辭的麥克爾唐尼坐正。

外界如今普遍預期,戈登會在賀錦麗主政下出任白宮國安顧問。對那些憂慮美國對烏克蘭軍援立場的歐洲國家來說,如果有像戈登這樣的「歐洲通」在政府發揮巨大影響力,顯然會較為放心。惟其中東立場同樣值得關注,戈登在2020年的新書Losing the Long Game: The False Promise of Regime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長線敗北:中東政權更迭的虛假承諾)批判小布殊政府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尋求「政權更迭」,剖析為何這種政策往往虎頭蛇尾。

在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引發美國社會出現不滿拜登政府「撐以」的聲音之際,賀錦麗7月底宣布投入總統競選後首名會見的外國領袖便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當時她比拜登相對有批評意味的態度惹來外界關注。據《華盛頓郵報》8月引述知情人士所指,戈登既擔心以色列想要徹底消滅哈馬斯的目標不可能達成(除非夷平加沙),並從昔日跟內塔尼亞胡打交道的經驗,判斷美國難以影響到其決策。報道指賀錦麗很可能會委派戈登領軍,就美國對以政策作全面分析,其一可能選項是對部分援以措施設置條件,這點是拜登一直抗拒。

料較不受制於意識形態 強調法治人權

從以色列的例子可見,賀錦麗仍有可能對拜登外交政策方向作出調整,問題是對華政策會否也是如此?在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擔任外交政策項目研究主任的歐漢龍向本報表示,拜、賀之間外交政策方向基本上會有很大程度的延續性,但在部分關鍵議題上主管人選會有不同,而且他們面對議題(和危機)也可能會不同,「無論是賀錦麗還是其副手沃爾茲,都不以在圍繞中國/台灣/東亞的議題上有長期浸淫著稱,但當然沃爾茲(按:曾在中國教書和在國會關注涉華事務)在這方面有一定認識」。

鑑於賀錦麗的外交幕僚圈沒有多少中國或亞洲問題專家,她會保留多少拜登政府內部主管對華或印太戰略的高官(例如有「印太沙皇」之稱的副國務卿坎貝爾),將是其一重要觀察指標。偉德寧則指出,在對華政策上,目前有一批親商界民主黨人正尋求「稍為軟化」現行對華政策,其代表人物是前副國務卿、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院長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

賀錦麗與拜登終究不是同一世代的政治人物,個人理念和經歷也有差異,這可能會影響到她在外交決策的判斷和思考方式。來自賀錦麗政治地盤加州的《洛杉磯時報》在上月報道,認識和親身觀察過賀錦麗的人士預期,即使依然認可美國在全球舞台的頭號地位,賀錦麗會以更現代化的形象,擁抱多邊主義,而且她的外交政策會較為不受過時的政治意識形態所驅動,而且更多是因應公眾現實隨機應變,但同時更深入強調法治和人權等美國核心價值觀,尤其是涉及女性的部分。

報道又引述其新舊幕僚指出,賀錦麗也會比拜登更關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人工智能(AI)風險等議題。

(2024美國大選 外交路線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