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籲多國協調提前收緊幣策應對通脹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過去3年主要國家通脹急升是受疫情影響供應鏈所帶動,建議央行訂立政策框架應付供應短缺的情况,例如提前收緊貨幣政策甚至協調多國一起行動。

基金組織周三發表報告認為,防控疫情令需求由服務轉向貨品,但工人短缺令不少企業未能迅速提高產量滿足需求,再加上俄烏戰事前年爆發後,推高商品原材料價格,都令全球通脹升至197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

可降商品原材料等價格

但供應樽頸引發的通脹令經濟學上價格的「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變得更斜,即當失業率下滑時,物價上升速度較原本預期快,但同時毋須流失太多職位,都能達致通脹降溫效果,意味央行在收緊貨幣政策抑制通脹時,可以付出較少代價,但效果更明顯,權衡取捨難度因而降低。

報告建議,當局收集更高頻的行業價格和供應限制數據,以判斷關鍵行業是否進入供應樽頸,理解通脹的深層次原因,最終判斷是否適合提前更大力實施貨幣緊縮,甚至在貨幣政策框架內,納入明確定義的例外條款,通過前瞻指引等更早收緊政策,增強靈活性,為未來作更充分準備。

在類似情况下,報告更認為全球一同收緊政策,較個別國家緊縮更有效,因為可以降低商品原材料等可貿易貨品的價格。

除了加息,近年央行亦出售手上債券、縮減資產負債表,基金組織引述研究顯示,2021年以來「縮表」效果相當於2至3次加息,對整體政策效果影響不大。但若未來更頻密調控資產負債表,其影響或增大。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