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館首辦開放日 吸引千人參加 遺體修復師分享座無虛席 市民讚「別開生面」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九龍殯儀館昨趁重陽節首次舉辦開放日,吸引逾千人預約在靈堂參與遺體修復分享講座、殯儀音樂體驗及殯儀館導賞等7項活動,其中以講座最受歡迎,有約300人到場。九龍殯儀館館長江龍章表示,這反映市民對生死教育接受程度提高,盼港人學習面對死亡。有市民稱殯儀館開放日別開生面,有助反思死亡意義。被問到未來會否繼續舉辦開放日,九龍殯儀館負責人甘亮得稱視乎市民反應,評估後再決定。

殯儀師指港人多不重遺容

邀台灣遺體修復師分享的講座昨吸引最多人參加,座無虛席,內容包括遺體修復技術、喪葬文化,並展出遺體修復工具及材料。講座主講者之一、本地殯儀策劃師鄺汝溡認同遺體修復可撫慰親人悲傷情緒,又承認台灣遺體修復方面較香港走得前。鄺解釋,遺體修復需時長,要另外租用空間,人工亦昂貴,對家屬經濟負擔重,因此即使死者肢體殘缺,大多港人為求方便、快捷、便宜,也不會要求修復遺體,又會省略瞻仰遺容程序,以其他儀式補足對亡者敬意。江龍章補充,台灣殯儀業市場較香港大,故遺體修復技術亦較先進。

除遺體修復分享講座外,隔壁靈堂內亦上演兩場音樂會。在鋼琴、小提琴等樂器伴奏下,有本地樂隊現場演唱流行歌曲。負責籌辦音樂會的殯儀師陳欣有份演奏小提琴,他觀察到近年不少辦喪的港人都稱沒有宗教信仰,喪禮不包含宗教儀式,故希望藉音樂會讓大眾體驗宗教儀式以外的新型喪禮,以音樂扣連喪禮儀式流程。

出席開放日市民大多反應正面。曾做義工協助基層市民舉辦喪禮的吳小姐出席遺體修復講座,認為大多數港人對殯儀業持負面態度,生前避談身後規劃,而且香港殯儀業資訊少,視開放日為推廣生死教育好時機。她又佩服遺體修復師,讚揚他們真正「化腐朽為神奇」,回復死者原貌以安慰家屬心靈。該區街坊Queenie笑言「從來未見過殯儀館搞開放日」,參與講座後反思死亡無法避免,應好好愛護身體與生命。

館長盼續推動生死教育

透過開放日,江龍章盼港人不再忌憚殯儀,幫助港人以儀式疏導情緒。他表示殯儀業為古老行業,曾有前輩質疑他「搞咁多嘢做乜呢?不如你靜靜地做生意」,但他希望舉行生死教育活動,推動港人反思生命意義。他又透露計劃邀請外國單位來港展示當地殯儀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