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緊張影響港貿易 貿發局:加速生產鏈分散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0日

【明報專訊】中央的三中全會提出本港應鞏固「貿易中心」地位,環顧國際政局變化,中美貿易角力、俄烏戰爭引發的禁運、制裁,變局之下本港貿易業何去何從?貿發局首席經濟師趙永礎稱,「(外國政局因素)無影響就假的」,不但加速生產鏈分散佈局,新興市場如東南亞市場的出口份額亦有上升。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說,業界因應政局,要部署供應鏈策略及發展新興市場,然而歐美市場份額大,預計新興市場短期內難以取代歐美市場。

與美日貿易額跌兩成

據政府統計處數字,去年本港與10個主要國家或地區的貿易總額中,美、日、韓貿易總額較2018年下跌,美日均跌約兩成,韓國則下跌一成多。今年8月的數據則顯示,今年首8個月除與印度的貿易總額下跌,其餘9個貿易伙伴均有上升,升幅最高為越南,與去年同期比增長約36%(見下表)。

趙永礎說,分散生產鏈的現象多年前已開始在東盟地區擴展,但受中美關係緊張影響,有進一步加速,「可能以前有些人『懶懶閒』,現在都要看(東南亞市場)了」。

數字上亦見東盟、中東市場的出口增長,舉例今年首8個月往東盟的出口金額增18.9%,該區域佔整體出口份額約9%,亦較去年的8%多;往中東的出口亦增3.7%。新興市場會否能令市場出現「天下三分」?趙永礎說新興市場發展潛力雖大,但內地的市場份額已佔整體出口逾半,料難比肩歐美及內地市場,「好難(各佔)三分一」。

廠商會:新興市場短期難取代歐美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稱,本港主要貿易伙伴,目前仍是內地、東盟及歐美,惟與美國貿易會面對高關稅,令出口步伐減慢,運輸成本亦較貴,更因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等因素,廠商要部署供應鏈的應對策略,舉例採取「中國加一」的策略,在內地以外的東南亞國家拓展生產線,以分散風險。

政局變化亦是拓展新興市場的原因之一,盧舉例中美關係緊張,「你不知道它將來會有什麼來制裁你」,同時這些新市場亦確有發展潛力,如東盟有約1.5億人的中產階級,當地的市場亦慢慢建立起來,市場具消費潛力,惟他亦認為短期內難以發展成可以取代歐美市場的地位。

政府鼓勵貿易業界拓展東南亞、中東市場,亦不時舉辦企業交流會、海外考察團等,要完全「打通」這些市場需時多久?盧金榮說視乎有否當地合作伙伴、成熟的銷售渠道等,如有的話估計約一兩年已可做到。

除市場要「升級轉型」,產品亦需與時並進,盧金榮說本港需更多高增值的商品貿易,如傳統牀上用品可以很便宜,但在品牌、物料上入手,便可令產品「高增值」。

倡創新與傳統產業結合升級轉型

廠商會針對產品的升級轉型,亦成立科技商品化平台(CMA+)及中試轉化中心(PMC),應用創新科技研發新產品及商品化,相關平台已有20多間企業參與,其中有牀上用品品牌在平台協助下開發自潔免洗功能的環保寢具,亦已開始內銷及外銷。盧金榮建議,產業轉型上需要創科和傳統產業結合,以幫助業界升級轉型,亦要多元發展,包括銀髮經濟、低空經濟、美酒貿易港及工業旅遊都值得考慮。

明報記者 劉思昆

(施政報告前瞻系列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