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吞吐量連跌 轉型專業服務求存 重建航運中心 業界籲輸出專才扎根全球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9日

【明報專訊】本港貨櫃碼頭吞吐量連跌多年,10年間減少三成半,無論是中央政府、特區政府近年銳意重建本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方向之一是向專業服務方向升級轉型。業界認為,本港需培育及輸出律師及會計師等專才,加強及成為國家對外窗口,冀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予海外經貿辦,協助港商與當地政府溝通。有學者認為,本港可先重點發展融資等金融服務,其他專業服務界都會「埋位」,並推動更多公私營合作,包括設立由業界及龍頭企業組成的辦公室或委員會,讓業界不同持份者參與並提意見。

明報記者 黃廸暉

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目標將香港建構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下稱中心),提供全面和完善的專業配套服務,支援企業在海外的業務需要。運輸及物流局去年底公布《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提出32項具體行動措施,包括培養熟悉國際法、普通法等海事法律人才,並於今年起做重點政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吸引和培育高端航運服務業人才。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認為,本地貨運公司應利用好過往30年賴以成功的貿易、物流及生產(TLM),以管理國外生產線及與客人溝通,業界需訓練及輸出人才到全球,在當地管理當地員工,包括管理接單及生產鏈等。他又提到,本港擁有普通法制度,全球船運生意均以普通法為基礎,縱使貨物不再經本港轉口,本港法律顧問在東南亞有優勢,相關服務亦可輸出海外,冀政府協助業界做好專業人才培訓。

業界籲增海外經貿辦資源

林宣武期望,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予海外經貿辦,指經貿辦責任是協助到當地投資的港商解決問題,惟現時「做得唔夠」,舉例柬埔寨政府會定期與日本外交官及商社坐談,了解日本公司在當地面對的問題,認為各經貿辦應再加強與當地商社溝通。

學者料銀行保險界做好準備

未見政策推動「不敢埋位」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認為,作為中心,物流及貿易只佔小部分,融資、保險、顧問及法律等服務佔比最大,本港亦有相關服務的人才,他相信銀行及保險等公司已準備好將香港建構為中心,但若看不到政策推動,「他們不敢埋位支持」,認為本港可先從自身最強的專長出發,即重點發展融資等金融服務。

根據統計處數字,截至去年,本港碼頭總吞吐量連跌6年,去年全年只有1440.1萬個標準箱,按年跌13.7%(見表),較10年前下跌35%。鄧希煒認為,業界正受地緣政治,以及自動化和數碼科技不及鄰近地方的碼頭影響(見另稿)。對比全球碼頭,鄧稱本港硬件沒優勢,但貿易金融、全球貿易訴訟及保險等都是本港優勢,「是否仍追求以往很多船經過香港的盛世呢?」林宣武同稱本港優勢弱,指香港過往是重要轉口港,很多東南亞貨品經香港轉口,認為政府需加強與東南亞的碼頭溝通,令他們盡量駛經香港,而非直接往上海等地。

對於業界前景,鄧希煒對供應鏈專業服務非常樂觀,認為本港過往有很多專業服務未做到,舉例全球正重組供應鏈,重組時會有不少法律及風險問題,大企業可自行管理,但中小企面對風高浪急的環境,「(專業服務)有很大生意可做」,亦可發展一帶一路融資服務。

業界期望「物流園」專業用地

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在即,林宣武表示,業界期望政府考慮設立類似科學園的「物流園」專業用地,並將同一類型的物流類別,例如冷鏈物流,安排在同一幢大廈,政府向國家爭取在大廈設置邊境管制站,讓產品直接經綠色通道運送到內地,毋須再檢疫。

(施政報告前瞻系列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