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提升基礎科研實力 政府商界不應旁觀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8日

【明報社評】港大國際創新中心(GIC)發展計劃遭居民反對,港大雖已同意修訂,減少項目發展密度,然而區內居民是否買帳,仍是一大疑問,有居民團體揚言港大必須縮減計劃規模六成,實際無異於逼港大另覓選址。基礎科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石,政商界出錢出力支持相當重要。中央期待香港在基礎科研方面可以發揮所長貢獻國家,大灣區其他城市近年也積極興建「大科學裝置」,香港不能放慢腳步。不少專注上游研究的著名國際科研中心,選址均鄰近大學,以便發揮科研協同效益,特區政府有必要從香港及國家發展大局出發,就港大在薄扶林興建GIC一事表明立場,敦促不同持份者妥協。

「GIC」規模須削六成

居民團體態度強硬

過去數十年,國家科技發展成就無疑相當可觀,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報告,去年中國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持續獨佔鰲頭,幾乎佔全球專利申請量的一半,領先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而在申請者排名中,又以中國華為最多,其次是韓國三星和美國高通。可是原創科學理論仍是國家較弱的一環,若要真正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必須產出更多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只靠應用別人科學原理的技術創新,等於永遠跟在他人之後。

提升基礎科研實力,必須吸引世界級科研人才;吸引世界級人才,又必須有世界級科研設施,特別是對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等非常強調實驗的學科來說,一流的實驗條件顯得尤為重要。本周是一年一度諾貝爾獎公布的日子,本世紀以來,日本科學家屢獲諾獎殊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商界過去一段長時間樂意撥款支持,為頂尖科學家興建先進的研究中心和實驗室。中國方面,國家近年也投入大量資源,興建各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又稱「大科學裝置」),推動基礎科學研究。

以大灣區為例,截至2023年,大灣區已布局建設9個國家「大科學裝置」,涵蓋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散裂中子源等不同領域。另外,深圳近年也密密增添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而其中一個主要推動者,正是香港中大深圳分校。研究顯示,1990年代以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有48%都依託於大科學裝置。雖然基礎科研是香港創科發展優勢所在,但如果不努力提升實力,早晚會被追上。港大的GIC計劃,以及中大的創新生物醫學中心,絕對可以帶動香港基礎科研踏上更高台階,成為「國之重器」,值得特區政府和本地政商界全力支持。

當今科學發展,強調跨學科跨領域合作尋求突破。港大解釋GIC選址,強調基礎科研群聚效應,有其實際原因及需要。放眼國際,不少專注上游研究的著名科研中心,地理上均鄰近大學,務求發揮最大的協同效益。舉例說,隸屬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便位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範圍之內;專注醫學研究的澳洲查爾斯.珀金斯中心,則是跟悉尼大學一起。2021年《施政報告》,宣布分別在薄扶林及中大醫院附近預留土地,興建GIC及創新生物醫學中心,選址同樣反映了「愈近愈好」的思路,沒理由為了小我利益,甚或為了滿足一小撮人對保留綠油油山景的「視覺需要」,就改變選址決定。

政府須表明支持態度

商界可助解資金問題

港島西半山有不少豪宅,以往港大每次提出擴建計劃,經常惹來居民反對。有區內居民聲稱,現時的GIC計劃,「只有」39%項目用地是作研究用途,其餘都是會議、展覽廳、辦公室或學者宿舍等措施,然而科研設施本來就不可能只得實驗室,還需其他配套設施。專家要有交流討論場所,自然就需要有大型會議廳及展覽廳;海外學者遠道而來、本地學者日以繼夜忙碌研究,設有適量學者宿舍亦屬應該。當然,GIC項目具體規劃,相信總有一些調整空間。港大上周答允對項目作出策略性的修訂,研究方向包括減少發展項目密度、增加與鄰近樓宇距離、保留更多綠化空間等,已向居民釋出善意,反觀居民團體代表揚言,除非港大削減GIC六成規模,否則就應另覓選址,態度強橫令人側目。

港大地球科學系講座教授趙國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形容香港匯聚眾多國際頂尖科學家,亦有高度國際化的傳統優勢,但經費和空間這兩項短板,仍然有待克服。經費方面,雖然近年香港加強科研投入,研發開支佔GDP比例突破1%,但跟鄰近國家及地區達到3%或以上的比率,仍有頗大差距。空間方面,問題就更嚴峻。趙國春提到,其學系原擬從美國引進一名頂尖科學家,大學方面已開出相當好的待遇,偏偏最後未能成事,原因是無法給該名學者提供有規模的實驗室。有關說法正正突顯本港有必要興建更具規模的科研中心,鞏固基礎科研實力。

中大創新生物醫學中心預計需要投入超過百億元,港大方面同樣需要為GIC籌集資金。特區政府當下有財政壓力,未為這兩個大型項目提供資金,可以理解,然而當局至少應該明確支持兩間大學推進項目,鼓勵私人參與,不能只作壁上觀,任由項目因為技術問題或小我利益所耽誤甚至拖垮。近年內地基礎科研發展迅速,企業扮演了重要角色,騰訊創設的「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正是一例,騰訊同意10年內投入100億人民幣,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傑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創新突破。就算香港沒有類似騰訊這種大型科技企業,但多年來也有一些商界巨賈樂意捐輸支持本地科研。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期望,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包括工商界及企業家,以實際行動建設香港。支持本港興建世界級基礎科研設施,值得各方齊心努力。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