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減清盤增 會計界:業務量無大改 嘆北上難融入市場 與內地事務所合作成出路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5日

【明報專訊】本港經濟未完全復蘇,會計業亦受影響。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黃俊碩稱,過去一年業界整體業務量無太大改變,但由以往處理IPO(首次公開招股)、審計稅務、諮詢服務為主,至今年首半年處理的清盤個案相對較多。他建議設大灣區專屬的會計師考試,通過後即可在大灣區提供諮詢等特定業務。國富浩華(香港)會計師事務所主席陳維端則稱,過去一年審計業務增長10%,部分原因是有客戶從四大會計師行轉至其公司,但認為本地會計師樓在內地難以競爭及融入市場。

明報記者 劉思昆

據港交所數字,過去6年新上市公司逐年下跌,截至今年8月新上市公司有43間。破產管理署數字則顯示,今年首8月發出強制呈請書有513宗,按年升三成,亦較2018至2022年全年高。

黃俊碩:傳統審計業務或回流細行

黃俊碩表示,通關後經濟復蘇未如預期,加上公司破產清盤數目增加,今年上半年業界處理的清盤個案增加,惟不代表收益上升,他稱,清盤有俗稱自願及強制清盤兩種,近半年前者個案較多,視乎公司資產每宗收費數萬元以上,但僅約5%會計師有接手清盤業務,預期大型會計師樓發展ESG(環境、社會和管治)、家族辦公室等其他業務時,傳統審計業務或「回流」小型會計師行。

陳維端說,其公司以審計業務為主,包括IPO、年度審計等,佔整體業務八九成,他說審計業務過去一年約升10%,部分以往聘用四大行的客戶因經濟不景轉投其公司,但IPO業務銳減,亦有不少客人要求減價。永睿會計師事務所創辦人鄔晉昇說,其業務以審計和公司秘書服務為主,但亦觀察到過去一年IPO數量減少。

政府近年鼓勵本地專業服務業進軍大灣區,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爭取豐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讓大灣區內金融服務等領域進一步對本港開放,特首李家超早前稱已完成開放服務貿易磋商,並大致達成共識,待敲定協議文本並簽署後即可實施。

黃料僅數百人獲內地資格 倡設專試

黃俊碩稱,目前本港會計師到內地執業受內地資格試的限制,雖無正式統計,但他估計僅數百人考獲內地執業資格,能單獨在內地執業的本地會計師行最多30間,客戶即使想以本港為跳板進軍內地,本港會計師亦無身分提供協助,只能與內地事務所合作,他建議設大灣區專屬會計師考試,通過後即可在大灣區提供諮詢等特定業務。

陳維端對進軍內地悲觀,稱在內地開設事務所「完全行不通」,過去多次在內地設顧問公司都「行不通」,他說內地已有不少會計師事務所,已建立一套做法,本港會計師行難以競爭,亦無法融入市場,因此現時改與內地五六間事務所合作處理兩地業務,形容「這是最佳的安排」。

陳維端稱,政府難有直接措施可幫助業界,「搞靚條廟街,篤魚蛋無用的,有大(規模)的經濟向上,會計界先得。」

(施政報告前瞻系列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