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文字江湖:文化教育
文章日期:2023年4月16日
【明報文章】有教育團體邀我去演講,探討香港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特別是如何讓他們理解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孺慕之情。我聽他們提到「孺慕之情」,覺得很有意思。文化教育本來就是人格成長的過程,也是個人對群體產生感情的基礎,其生發的原點有如孺子對父母與家庭的愛慕。每一個人成長的初始,都有父母與家庭的呵護,有鄉黨親友的提攜,有家鄉環境的薰陶。即使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強調自己的獨立思考個性,總不可能像孫悟空那樣,從石頭中蹦出來,完全沒有社會倫理的牽掛,變成齊天大聖,一切自我中心,無法無天,在人間掀起滔天波浪,瀟灑走一場。說到底,我們對父母與故鄉的愛慕之情,就是文化教育潛移默化的結果,是文化「潤物細無聲」的功效。杜甫《春夜喜雨》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我們若是以杜甫的詩境作比方,如何讓文化教育成為「知時節」的「好雨」,春風化雨,滋養出滿城奼紫嫣紅的鮮花呢?
這是明報教育網-訂戶專區,進入本區前,請先登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