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文章日期:2011年12月5日

【明報專訊】都市人精神壓力大,身體容易出現不同的毛病。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教師葉寶鳳說,學生可從個人、家庭、社區各層面,全方位認識健康護理的重要,更懂得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人,「這科希望同學學懂怎樣提升社區凝聚力,不要『家家自掃門前雪』,以正面積極的思維建設健康社區」。

■做一做

人在每個生命階段都有不同需要。你知道我們在嬰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這5個不同時期的相關需要嗎?

葉寶鳳老師解說:

嬰幼兒期——由於嬰兒免疫能力較低,需透過接種疫苗或母親餵哺母乳來增強抵抗力

童年期——新陳代謝較快,需攝取豐富的蛋白質與鈣質來幫助快速生長

青春期——由於易變得情緒化,父母與朋友的關心十分重要,有助紓緩情感需要

成年期——透過工作與家庭生活,加強成功感

老年期——新陳代謝減慢,宜養成較健康的多菜少肉飲食習慣,以減少消化不良或便秘

■科目重要性

葉寶鳳老師說,這科教授的知識層面甚廣,要認識健康及護理問題,懂得以不同方法和角度欣賞健康社會的價值,並從不同角度分析社會關懷的議題,如貧窮人口、少數族裔權益等,從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除認識如人體結構、心臟功能等基本的生理常識外,同學更可涉獵不同心理學家的學說,「不同心理學家對人類不同時期的心理發展會有不同的解讀,舉例說,同學會讀到法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的智性發展理論,即人類的判斷力和推理能力等」。

此外,她說此科鼓勵學生多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同學需了解社會問題的成因和處理方法」。人口老化是香港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她建議學生可透過參觀社區的長者設施,構思怎樣幫助長者融入社區,「例如可以教導長者學習使用電腦」。葉老師又指實地學習(Field-Learning)是此科的重要元素,希望學生能在過程中學習,獲得日常生活體驗,「例如同學有機會到訪視障人士的庇護工場,認識他們怎樣接受培訓,自力更生」。

透過社區考察活動,葉老師相信學生能發揮愛心,關心弱勢社群的需要;而學生在參與不同活動後,自信心可以大大提升,更樂意跟別人溝通。此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學生亦會得到很大成功感。

■出路

雖然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並非任何大學科目的指定必修科,但葉老師認為,此科的知識有助學生日後修讀醫護、食物營養學、保健等範疇的學科課程,但需同時兼修相關的理科科目為佳。另外,同學更可考慮從事社會工作、教學,甚至人力資源顧問等工作,「因為此科教授的心理及社會學知識,令同學擁有較強的社交技巧」。

(請看附表)

■校本評核

在2012及2013年,公開考試佔全科成績100%。由2014年起,校本評核分數將佔全科成績30%,設有實地學習課業及選修部分的專題研習兩部分。

在實地學習課業部分,學生實地體驗校內或校外與健康或社會關懷有關的機構的學習活動,從而計劃、實踐和評估相關的健康或社會關懷議題,並以實地考察及反思日誌作評估的素材。而在選修部分的專題研習,學生需自行選擇課題或議題研究,並以專題研習報告、影音習作及口頭報告形式提交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