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媽媽年紀大了,奉醫生之命每天打麻將以防老人癡呆。但她的麻將伙伴不斷流失,經常開不成枱。「麻將腳」流失的原因是清一色的:老人家不小心摔倒,盆骨碎裂,才發現患了骨質疏鬆症。標準的醫療公式是打石
【明報文章】今年六四香港大學學生會下午的論壇主題為「愛國情懷到盡頭,悼念燭光為何留」。令我感慨的是為何要質疑六四燭光?要質疑一個控訴中共血腥鎮壓的集會?是否對新一代已是毫無意義?是否不出席就是政治正確
【明報文章】1989年6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於天安門暴力鎮壓、屠殺八九民運人士,可見中共乃是殘暴不仁的殺人政權,本性難移,古今一轍。事隔廿八載,今日「六四維園邪壇」再現,「建設民主中國」綱領依舊,「
【明報文章】關於生死與夢想,最近流行的話題是電影《29+1》和曾燕紅老師登上珠峰的事。
【明報文章】最近,來採訪八九香港民主導賞團(因我有份舉辦)的記者們常常問起:六四時你是個7歲小孩,不屬於直接經歷因而深受震憾的那代人,但為何你對「八九六四」這個課題如此感興趣?
【明報文章】五四運動轉眼間已過去98年。提到五四運動,人們自不然會想起不同的人物,如魯迅、蔡元培、胡適,甚至創立中國共產黨的李大釗、陳獨秀等。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間裏,對五四運動的人物評價也會因切
【明報社評】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最後一次立法會答問會,大談任內施政成績。回顧梁振英在任5年,並非沒有遠見,在扶貧安老、改善民生方面亦確實下了不少苦功,然而與泛民關係水火不容,成為他的致命傷。一個好的政治
【明報文章】近年來,愈來愈多朋友喜歡閱讀香港歷史,也開始重視檔案研究。出現這種以認真求知態度去了解這個家的過去的潮流,自然是可喜可賀的現象。我不是歷史學家,但大約從10年前開始迷上了歷史檔案,每年都會
【明報文章】余光中說記憶像鐵軌一樣長。香港的六四記憶像燭光一樣,忽明忽暗,卻始終不曾熄滅。
【明報文章】今年4月中旬,英國首相文翠珊突然宣布會於6月8日舉行大選。國會於是於5月初解散,讓各政黨能進行競選活動,使選民有足夠時間決定投票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