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反送中」運動包含了不少教人鼓舞的元素,包括溫和與激進兩派「不割席」、抗爭者懂得向國際社會宣傳事件、參加者透過集思廣益來取代一錘定音的「大台」等。不過,今次運動雖然不如雨傘運動般出現明顯的
【明報文章】如果特區政府正確認識《逃犯條例》修訂事件是一件百分百的政治事件,那就可以幫助政府認清事件的本質,以及制定相應的政治策略。在任何政治事件中,它的對立面就是一場政治鬥爭。香港人很熱中於政治活動
【明報文章】民陣兩次反修訂《逃犯條例》大遊行,「林鄭下台」的口號叫得非常響亮,而6.12爆發警民衝突後,民陣即拋出「五大訴求」:撤回修例、不檢控示威者、取消暴動定性、追究警方責任、特首林鄭月娥下台。不
【明報社評】中美繼貿易戰、科技戰之後,金融戰亦山雨欲來。美國法官裁定3間中國大型銀行「藐視法庭」,拒絕遵從美方有關「違反朝鮮制裁」調查的傳票,不排除華府重施封殺華為故伎,向涉事中資銀行開刀,最壞情况是
【明報文章】事情總有兩面。經過6月9日和6月16日的大遊行,有人認為香港進一步沉淪,擺脫不了亂局的循環,前景十分悲觀。我卻認為,這兩場大遊行令我對香港更加樂觀,因為它表現出香港公民社會更成熟,香港人團
【明報文章】由1997年至今,香港出現多次大型民眾抗爭,包括2003年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2012年反國教事件、2014年佔領運動和2019年反「送中」抗爭。當中都涉及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共當局
【明報文章】我明白今天的香港青年,對今天的中國多不認同。個人認為,這既可理解,亦不必大驚小怪。我本人對身分認同這課題從來不太在意,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只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有世界公民的文化和胸襟。無論
【明報文章】立法會是過去幾個月修訂《逃犯條例》的政治風暴的風眼。從6月9日和6月12日發生激烈衝突的地方皆是立法會,可見一斑。
【明報文章】一場《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促使不少政府官員、建制派議員都紛紛出來,宣稱要修補社會撕裂、做好民生工作、重視年輕人問題云云。
【明報文章】5年前傘運一大憾事,就是演變成曠日持久、退場無期的一場運動。最終導致民意流失,政府借勢清場。5年後,今次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汲取了上次經驗和教訓,暫時能做到能聚能散、能進能退。老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