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筆者去年在《明報》觀點版撰文,提及在市區可供發展的土地不足下,如何釋放並善用珍貴的舊區土地資源作高密度發展,是市區更新的成功關鍵之一。政府委託市建局推展重建市區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的試點計
【明報文章】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今日閉幕,其中將表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立法會繼續運作作出決定的議案》。表決前夕,港區人大代表葉國謙一改口風,認為若是第六屆立法會過渡運作,必會是所有議員都可留任,有別
【明報社評】當美國頻頻出招宣布對TikTok、微信等連串中國社交媒體展開封禁之際,中國國務院上周公布的一份催谷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的文件,雖未引起外界關注,卻在內地半導體界及股市引起強烈迴響,文件中對符
【明報文章】日前,美國宣布對中央和香港11名高官實施所謂「制裁」,邁出了執行《香港自治法案》的實質性步伐,被視為美國對香港《國安法》議題的具體回應。在美國看來,內地與香港官員受到簽證限制及財產、子女等
【明報文章】喜歡看中醫的朋友大概會發現,無論街頭還是商場的中醫診所都愈來愈多。有說這是中醫發展愈來愈好的現象,也有人認為這是中醫市場危機的警號。
【明報文章】有關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教席去留爭議,7月尾終於來到所謂終極一戰,可是,從客觀角度而言,風波根本未止,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解僱戴耀廷的舉措反而引起了更大的爭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香
【明報文章】戴耀廷先生在4月時所提出的十步,第2步與第3步,講選舉令民主派取得35席以上,能夠產生「否定一切政府申請撥款的權力」。所以才有第4步、第5步,讓政府僅維持一般運作,否定《財政預算案》,而導
【明報文章】美國制裁港官名單公布後,港府一方面「強烈譴責」美國「卑鄙無恥」,另方面卻刻意淡化制裁影響,說是「不痛不癢」,即使呂奇復生亦有不及。然而據正常邏輯,不會有人對沒用的行為有強烈反應,兩者其一必
【明報文章】所謂「蓋棺定論」適用於李登輝這樣一個極富爭議且光譜多元的政治人物嗎?
【明報文章】人大常委會處理香港立法會「真空期」辦法前夕,美國政府出手宣布制裁中港兩地11名官員,令政治氣氛更形緊張。人大常委會在北京開會諱莫如深,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能否過渡「臨時立法會」或「過渡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