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21年文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修訂為佔中國語文科總分26%,1.5小時內考生要理解審辨資料,又要組織成清晰的答案,每分鐘也像打仗。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整理資料,寫好見解論證?聖保羅書
【明報專訊】聖保羅書院中文科主任謝承屹老師形容卷三猶如一場「有選擇的文字遊戲」。因為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不似作文,要精心設計大綱;也不像閱讀卷,要細讀文本,吃透文字背後的深層含意。卷三着重考核同學在極短
【明報專訊】近年出題趨勢
【明報專訊】即使不太愛好文學的人,大抵都認識李白,讀過他的詩,甚或能夠背誦一兩首。文學史多推崇杜甫是最偉大的詩人,不過,李、杜的桂冠之爭,不但永遠不會有定論,在大眾眼中,李白超群的天才稟賦,詩文中呈現
【明報專訊】中國文學歷來「文、史、哲」不分,所謂「文以載道」,文章盛載着什麼思想感情,往往決定文章的價值。至於中學生也許未有太多人生經歷,但對於是非曲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應有所反思。考評局希望學生從學
【明報專訊】公開考試題目「足印」、「禁區」、「我在……之中找到快樂」等相近,是關鍵詞較少的題型,但「關鍵詞少」不等於可遊談無根。其實,考生在命題式題目下創作,不論關鍵字詞多少,也儼如「戴着腳鐐跳舞」—
【明報專訊】張政恒老師點評:(圖c)
【明報專訊】傳統詩歌的抒情結構由四元素構成,「事情」敘述發生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景」描寫事情之中詩人所見所聞的事物景色;「情理」抒發詩人在事情和情景中觸發的感受,賦予事情以獨特的意義;「性情」塑造詩
【明報專訊】不少篇章都會於文首提出一個「問題」,或設置一個謎團,令讀者滿腹狐疑,並引起其好奇心,吸引他們一字一句細讀文章,找尋答案。2020文憑試卷一考材〈夢中的父親〉就是在作品第一部分巧設懸念:父親
【明報專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