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是在網上搜尋,或讓人工智能為〈廉頗藺相如列傳〉以下兩句生成插圖,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明報專訊】近年不少學校需翻新改建,如果校方向學生蒐集意見,希望他們因應需要就不同的建設方案表達立場,應如何措辭呢?本文改編2015年題目,讓同學嘗試參與學校建設,從學生的角度表達立場。
【明報專訊】「中文科?有點悶,特別是要死背的範文、儒家、道家思想……都覺得比較悶。」
【明報專訊】對籃球健將施進傑而言,中文科卷一是切切實實的「死亡之卷」,在中學生涯裏,分數從來不高,不論做多少次都無法掌握答題技巧:「白話文每一個字、整篇文都看得懂,但當問及(對文本)更深層次(理解的題
【明報專訊】人生長路漫漫,不同階段有不同在賽道上奔馳、奮鬥的過程。或許會感到喘不過氣,窒息的感覺剎那間湧上心頭。然而,當你偶爾抬頭一看,留一點喘息和欣賞的領域給自己時,便發現也許自己忽略過不少美好。
【明報專訊】生命當中,若我們遇上逝去的人、消失的風景,總會不由得心生悲哀。「哀」看似只是一種消極、負面的情緒,然而其可否有不一樣的涵義?當櫻花飄落、葉滿長街,凋零的景色除了「淒清」,可否有另一種可能─
【明報專訊】不知大家會否和我一樣,對太勵志的作品總有點抗拒。
【明報專訊】■小說撮要
【明報專訊】一提起開放題型,同學就心驚。怕什麼?怕它開放得有如天闊地大,卻找不到落腳處。又本題選答率低,何必人棄我取?事實上,本題的平均得分,往往高於另外兩題。同學只要掌握解題方法、「三潭印月」的結構
【明報專訊】「三潭印月」是一個比喻:潭水三泓,連泉相貫;潭雖有三,明月始終如一。當中「潭」指結構,「月」即主題。此喻說明了文章的結構有三個部分(頭、身、尾),每部分作用不同,各有發展,但都扣着同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