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6年文憑試考材〈紅心番薯〉借物喻人,藉卑微而有用處的番薯,象徵父親經歷憂患的一代人,既流露父子之情,也抒發父親一代人失去泥土的悲哀。
【明報專訊】在上周五《語文同樂》的「名家學堂」中,馬華作家黎紫書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和處理故事素材,無論是長篇小說的巨大架構,還是小小說的微型宇宙,都有其難度和側重。篇幅精巧的故事更要精準把握核心意象,例
【明報專訊】本篇《關雎》,短小精妙,既抒男女之情,也不諱言「求之不得」之苦。其能居《詩經•國風》之首,更越兩千多年時間而至今,依然別具魅力和生命力,究竟這首情歌有什麼了不起之處?其底蘊與作法又如何?
【明報專訊】1. 詩經
【明報專訊】「典故」常見於古典文學,也往往最教後世讀者費解。指定篇章中,《山居秋暝》的「王孫」是典故,《登樓》的《梁甫吟》也是典故。學生進入詩歌的時空已不容易,要再進一步跳入典故的時空,可謂難上加難。
【明報專訊】(1) (i)祈禱/祈願(2分)
【明報專訊】本文以「客有呼之入匣奉歸余園者」設問,句子一連十一字無一處停頓,文言底子較弱的學生,恐怕看到就想投降。但不止指定篇章〈逍遙遊〉,觀乎歷屆文憑試,十二年中有四年的文言篇章就出現了這種句式,學
【明報專訊】「見到這句『沒有寫作的必要』評語真的是最大打擊。」
【明報專訊】「學校中文科老師鼓勵我們多參加模擬試訓練。」陳嘉敏說校內雖已有不少操練,但畢竟只能參照同學成績水平,是以聽從老師鼓勵,與同學參加補習社開辦的中文科模擬試。模擬試成績出來,收到兩名評卷員的「
【明報專訊】在考試的作答中,陳嘉敏首段以「沙漠」及「綠洲」的比喻切入,到了第二段便明確表達看法:「沒有愧對自己就是無愧的選擇。」並引用日本花樣滑冰選手羽生結弦作例子,再從不同角度解釋無愧的選擇帶來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