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校園記者計劃(下稱校記)始創於1997年,至今正邁向第27個年頭,各式體驗與實習活動,為香港學生創設學習實作情境,走出課室,實踐校記培訓班所學的技巧,追訪各式活動,採訪不同人物,寫成報道文字刊在《明報》,從採訪到攝影,一嘗當記者的滋味。
在創科環境中培養資訊素養
校記計劃受幾波疫情影響後,上一學年(22/23)開始增添「校本校記培訓計劃」,既呼應教育局資訊素養的學習需求,為各校提供到校指導服務,更為學員安排參觀與採訪的活動,學員除了參觀明報報館外,還有機會加入「校本校記實習計劃」(下稱實習計劃),以小記者身分,親身出席各機構活動,採訪各式人物。今日回顧「第二屆香港創科展」(下稱創科展)採訪活動,可說是校本校記的成果展示。早在實習計劃開始前,明報教育服務人員為小記者聯絡主辧單位:香港創新基金,安排小記者與傳媒工作者一同在傳媒接待處登記。創科展開幕(2023年6月17日)當天下午,各校小記者齊集會場入口,主辦單位在傳媒接待處歡迎小記者並派發當天新聞稿,讓他們像記者平日採訪展覽活動的工作一樣,進場前可閱讀主辦單位最新消息:參展者是來自全港各區學校師生,是主辦單位構想出來的創意平台,各校以創科作品參展,評審員會在展覽期間選出優勝作品。換言之,小記者今次採訪的對象,是一群小科學家。
小記者戴上傳媒工作證件
創科展鼓勵學生「以創新及以人為本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所遇到的挑戰,並透過科學、科技和設計的應用製作原型實體,學習如何優化作品及表達創新概念」。小記者知悉主辦者理念,在採訪過程中,都見識了學界同輩與前輩的創意與技術。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3FG的場館空間內,小記者戴上傳媒工作者證件後,在「採訪包」中找到展覽地圖,剔選了多個參展學校攤位採訪。他們首先環繞各個主題參展區,觀察各式參展作品,從外形猜想這些創新科技的發明目的。接着,小記者就要鼓起勇氣,同時保持禮儀發問。
實踐校本校記課堂所學
小記者表現得十分鎮定,並能發揮他們日常訓練,有小記者選擇直接攝錄,以影像記錄受訪者受訪過程。例如保良局陳溢小學的「明溢之星」,在多達120個攤位間,攝錄多個採訪片段,由文惠宜老師精選片段,小記者梁天盈現場訪問參展學校保良局陸慶濤小學的學生,談談作品「智能導盲磚」的創作意念。香港培正小學杜施惠老師安排小記者出席今次實習計劃,小記者范希旻除了採訪小科學家,還在途中「野生捕獲」STEM sir,訪問他有關創科展的觀察,小記者在訪問完畢後,也把握與名人合照的機會,為一天忙碌的實習生涯留個紀念。
家長心聲:啟蒙女兒對STEM的興趣
小記者完成採訪後,我們也訪問了范希旻家長范先生。他提到「希旻參與此次活動後,在發問及說明一些事情時,都比較能掌握重點」。他回顧希旻今次的學習經歷:「起初是有點緊張,由於不太理解發明品的原理,所以起初不敢發問,但經過設計者講解及嘗試了幾次採訪後,取得了信心。現場各種各樣的學生發明品,亦啟蒙希旻對STEM的興趣。活動在學習與實踐同時進行,雖然不易完全吸收,但得益不少,非常值得參與。」帶領「明溢之星」來到會場的文老師接受我們訪問時指,「好感恩這班小記者,他們每次做訪問都好努力去蒐集資料」。雖然平時都會有校內活動訪問,如:運動會、開放日、嘉賓訪問等,比較今次採訪創科展,「平日課堂學習和以往的訪問活動,分別很大。他們有一個真實場景讓他們自己親身去『跑新聞』,找人做訪問,同時,今次更考驗了他們臨場發揮,如:禮貌、應對、追問等技巧。對學生來說,今次採訪活動是個很大的挑戰」。
創科作品實用美觀又好玩 小記者抵擋玩樂誘惑
創科展設有多個體驗區,以遊戲形式吸引公眾參與。採訪前,導師袁兆昌叮嚀,現場雖然有多個玩樂區域,「不過大家要記住,今次是個難得的實習歷程,我們要珍惜可採訪的時間。我們要記住自己今日的身分」。在採訪過程,導師隨行,遇上看似「好玩」的展品時,小記者自動自覺,守住自己的專業,並提醒同學也提醒自己「昌sir剛剛說了,展品雖好玩,但採訪才是我的工作」。小記者年紀輕輕,已經學會了抱持着工作的、專業的心態來實習,相信小記者學習的遠不止是訪問技巧,還有未來投身社會也需要有的工作態度。
老師心聲:小記者專業精神令人喜出望外!
文老師看到小記者的表現,可說是喜出望外:「比我預期中好,開初我會有少許擔心他們怯場,因為他們從未試過採訪公開場合,但看到他們在鏡頭內外的表現,真令我刮目相看!無論採訪前的淺談、訪問時的對答和追問,以至訪問後與人交流,全都見證他們的『專業精神』,今次他們的採訪真的做得好出色!」學校和文老師特別為這群小記者開設網頁,記錄小記者一個學年以來的歷程與成果:「課外活動網頁除了記錄小記者的訪問資料和片段之外,更重要的是肯定他們的表現,認同他們的『專業小記者成就』,間接讓他們提升個人自信心和認同感,有助推動他們下次做得更好,嘗試接受更多挑戰,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十分正向的動力。」
明溢之星:創科生活發明令人大開眼界
採訪日子距今雖有數月,再與小記者交流時,他們仍記得當日訪問時的觀察。施彥希記得有一項設計是用米紙包裹廚餘,可減少浪費膠袋,保護環境。袁貝分享自己的見聞時,看到發明者有豐富創意,一眾創新科技真的可以幫助別人。麥雲菘記得訪問了同屬保良局的學校,運用創意和科技設計了一個很特別的長者用品。袁悅、鍾卓娜、梁焯妍與梁天晴同組,印象最深刻的訪問是問到一間學校的學生設計了一個錢箱,他們發明的技術讓人知道怎樣理財。鄧德邦記得他訪問了一間學校,發明了一個機器,可分辨茶葉的作用,可助人醫病。每人都有自己的採訪經歷,異口同聲的是四個字:大開眼界。
第三屆香港創科展現已接受報名,有興趣參加隊伍須於2023年12月3日(星期日)晚上11時59分前,在「香港創科展網上平台」完成各項申請程序(包括上傳所有學生證明文件及同意書)及遞交報名申請。